•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提供合理待遇 才有合適人才
閱讀更多

提供合理待遇 才有合適人才

上周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宣布,該校將全額支付所有醫學系學生的學費,且無論學生表現優劣或是否有經濟需求。這項創舉背後有著簡單卻讓人佩服的理由,該校不希望畢業生迫於經濟壓力,犧牲理想與熱情,爭相投入比較賺錢的醫療領域,結果改變了醫療生態,反而讓全民受害。

近年來台灣各醫學系也出現「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的問題,只不過台灣此現象的原因不在於學生背負債務。根據研究,影響醫學生選擇專科的主要因素依序為:生活品質、臨床專業興趣以及醫療糾紛,相較之下,眼耳鼻喉、皮膚美容、牙科、復健等專科風險較低、壓力較小,自然容易受到青睞。

其實,國內各級學校師資同樣面臨人力失衡的現象,許多師培生最後未必願意選擇到學校任教,尤其是數理專才,企業界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也讓近年來優秀的中學數理科師資越來越難求。大學的優秀師資更是外移嚴重,國內僵化的師資待遇制度,難以和國外大學競爭。

此外,校內行政職務成了燙手山芋,一個月幾千元的津貼加給,不僅要處理許多繁雜瑣碎的公務,還常需要面對教師團體和家長團體的各種壓力,更讓許多老師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負責課程教學的教學組長及學生管理的生教組長,工作壓力特別大,更是難求。

人力市場講求供需平衡,越是搶手的人才需要越好的待遇條件,現行公務機關或學校的薪資制度,常只看重職務表面的公平性,容易忽略人才的專業差異和市場需求。政府若想要解決這類專業人才的供需問題,勢必要有更合理、務實和彈性的待遇機制,否則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人才繼續流失。
教師專業不在彰顯自己 在成就學生
閱讀更多

教師專業不在彰顯自己 在成就學生

一位任教近二十年的公立學校老師,煩惱著新學期是否要接實習老師?倒不是不願意分享和指導後輩,只是覺得教室裡多一個人看他上課有點壓力。問他實習老師在場有什麼差別嗎?他說有人看總是需要多做準備,免得漏氣!聽起來是人之常情,即便對自己的教學很有信心,有人來品頭論足時,總是會多一些壓力。

然而,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不管有沒有其他人在場觀摩,課堂中老師要關注的都應該是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如果擔心實習老師看出教學設計不夠精采,或教學流程不夠順暢,那就表示教學專業還有精進的空間。若是如此,那又如何對學生的學習負責?

這些年教育界一直在鼓勵教師專業成長,除了行之有年的教學觀摩外,更希望建立教師共同備課、彼此觀課和議課等機制,讓老師們透過專業對話與學習,一起合作提升教學品質。我們經常發現多數老師都很樂於向別人學習,但願意敞開心胸分享教學,甚至開放觀課的老師相對較少。因為老師習慣在學生面前扮演「對」的角色,不希望自己的專業被別人指指點點,只是這樣的心態,對教學專業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有趣的是,老師喜歡鼓勵學生主動發表和分享,希望同學積極學習別人的優點,老師當然也很清楚適度的評量才能診斷學習問題,提升學習成效。然而當遇到自己的專業成長時,卻往往成了被動消極的學生了。難怪有人說老師總愛評量別人,卻不喜歡被別人評量。

其實,任何提升教學專業的作為,目的都是為了充實學生的裡子,不該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看清這點,回歸初心,門檻就不難跨過了!
夢想或理想 教育者的殘酷舞台
閱讀更多

夢想或理想 教育者的殘酷舞台

近1個多月來,多少準教師頂著炙熱的天候,抱著大大小小的教具,征戰各縣市的教師甄試,就為了搶那極為少數的公立學校正式教師名額。以今年開缺較多的新北市國中教師甄試為例,錄取率也只有百分之二。

受到少子化影響,有些縣市多年不開正式缺,每年都以代理教師來應付師資的需求,也導致許多老師只好年年代理,年年考教甄,只期待哪一年可以幸運搶到鐵飯碗。不少年輕師資的教學熱忱與理想,在這樣重複的期待和失望中,逐漸消磨殆盡,選擇放棄另謀他職;好不容易過關斬將的獲勝者,卻也可能發現在保守的現實環境中,要堅持理想和熱忱並不容易。

相較於公立學校教師缺額的搶手,私立學校的求才壓力就大多了。儘管辦學績效卓越,工作環境更好,薪資待遇更高於公校,只因少了公校的退休福利,以及相對較高的教學品質要求,就讓年輕老師卻步。康橋自辦學以來,一直對此現象感到無奈和些許不服氣,因此也努力營造更能發揮專業與熱忱的教學環境,希望讓更多懷抱理想的良禽擇木而棲。

所幸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師資加入康橋團隊,他們渴望保有投身教育的初衷,願意接受更多挑戰,承擔更多責任,並且和團隊一起專業成長。每次看到他們用心設計課程,耐心教導學生,真心對待家長,還要利用時間虛心提昇專業,都讓我心中充滿感激和敬佩。

一位老師的專業與愛心,承擔著多少學生的未來,不管已有多少資歷,每次面對的都是不同的學生狀態,這本來就不是輕鬆的工作,豈能抱著求安逸的心態?我相信,因實踐專業而獲得的成就感,才能讓熱忱持續;也期待,有更多年輕師資能跳出公校代理教師的循環,找到更能實踐教育理想的私校舞台。
老師亟需進化教學素養
閱讀更多

老師亟需進化教學素養

上周末的國中教育會考,除了在考場內煎熬的考生,也辛苦了考場外陪考的家長和學校師長。看到有人在臉書上討論現在的會考和當年的聯考有何不同?發現多數人都覺得只是考試名稱不一樣,實質上還是決定升學的關鍵一役,甚至覺得免試入學只是騙人的口號,學生的壓力其實更大!

就制度面來說,的確有免試入學的管道和機會,只不過家長多數是期待孩子考更高分,進入心目中更明星的高中,在超額申請之下當然就得用會考作為比序條件之一。國中教育會考原本目的是要了解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果,所以一開始只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個等級,但為了升學選才需要,只好又再多幾個「加號」,硬是要把學生分成七級。

這些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是多年來教改常無法讓人信服的原因之一。不能都怪制度設計的問題,擺脫不了傳統升學價值觀,新的理想就很難實現。

然而從內容去比較的話,就會發現會考題型和以前的聯考或基測差異其實非常大,尤其這兩年為了幫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暖身,大考中心大量採用素養導向的題型設計,考題不僅靈活且跨領域。顯然傳統死記硬背,或者不斷重複練習的學習方式,都將難以應付這樣的題型,學生需要更確實理解所學知識,並能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加以分析運用。在這種題型的改變下,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比聯考時代更多元,也更貼近未來學習的需要。

這波新課綱所引發的考題變革,看來的確產生了一些牽引作用,坊間的補習班教學很快的有了因應策略,相較之下,反倒是許多學校老師們還在觀望,甚至無感。再一年多新課綱正式上路,學校老師們真的得加緊腳步調整心態和教法,好好進化教學素養才行!
減少挫折 才有學習動力
閱讀更多

減少挫折 才有學習動力

常聽到國一新生的家長說孩子上了國中,學習壓力截然不同,明顯的學習科目增加、作業增加,考試增加,不幸的是分數卻顯著減少,以前小學考試很少低於80分,才過了一個暑假,就開始冒出低於60的分數。明明孩子也算用功,成績卻還是不理想,不只孩子挫折感大,家長也跟著緊張,只好趕緊找家教上補習班,就怕慢了就越跟不上進度。

國中課程不僅科目增加,深度與廣度與國小也明顯不同,尤其在數理方面增加許多抽象的概念和複雜的運算,即便是語文或社會學科也更強調知識統整與融會貫通。這些能力在小學階段發展有限,到了國中大量運用時,的確很容易遭遇挫折。除了學習內容的難度外,教學和評量方式往往也是造成學習挫折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傳統的講述教學中,老師難以能確認每個學生都聽得懂教學內容,即使知道有人不懂,也未必能花時間用不同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越聽不懂,挫折感就越大。評量更是挫折的直接來源,當前端的學習已出現狀況,學生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前,重複而未具有信效度的測驗,就可能成為一次次的打擊。更糟的是發現學習問題後,卻只能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實際上,許多學習挫折是可以避免的。老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習問題,尤其針對較多學生遇到障礙的部份,調整教學流程和方法,善用數位科技和討論互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平時測驗方面,重質更重於量,不能只看表面分數,要能真正找出學習問題,進而針對問題給予檢討回饋,真正解決問題。

學習必有挫折,但不該讓同樣挫折不斷持續,學生更需要累積成就感,才會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
閱讀更多

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

新學年開學,看到許多小一和幼兒園新生帶著興奮、緊張或是害怕的心情走進校園,那些目睹孩子背影的家長們,忐忑不安的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新手家長,第一次與孩子分手的感受可能比失戀更刻骨銘心吧!

曾看過知名藝人的一篇文章,敘述夫妻第一次放孩子在家而結伴出遊,結果大人的心一直懸繫在孩子身上,難以盡興。後來發現沒出息的其實是父母,要放手沒那麼容易。

家長多知道孩子要學會獨立,但對孩子的保護卻常已超過無微不至的程度。除了鉅細靡遺的掌握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況,盡可能幫孩子做好各種準備,也常見孩子只要一有點問題或閃失,家長就急著出面幫孩子處理解決,好點的向老師說明求情,強勢些的就直接找學校理論抗議,就是不希望孩子吃任何苦頭,受一點委屈。

不僅中小學有此現象,連大學生學科被當,還有父母質疑教授沒有事先提醒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甚至出社會求職,還陪著孩子看工作環境。這樣保護下的孩子,永遠吸收不了堅強的養分。

要認清「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就像我們會在安全的環境下看著孩子邁出第一步,但不能期待他只會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如何過馬路,卻不能期待自己陪他走過人生的每個十字路口。

其實,放手讓孩子獨立是需要準備的,從小處著手,確認可以承擔的風險,循序漸進的增加壓力,逐步建立對孩子的信任,當那一刻到來時,才能果斷的鬆開手,讓孩子自己走,自己跑,即便知道他會跌會摔,也相信他知道如何再站起來。否則,有一天孩子面對重大難題,自己卻無法陪在孩子身邊,無法出面幫他解圍,他可能就毫無招架之力!
失焦的古今之爭
閱讀更多

失焦的古今之爭

近日教育部召開課綱審議會,先前傳出國文領域可能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中研院院士和三百多位國文教師紛紛連署對此發表沈重建言,輿論多批評這是政治考量凌駕課程專業的作法,讓課審會備受壓力,只好再延後討論此爭議。

高中國文課到底該上多少文言文?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看法,本來就難有定論。從課綱修訂的過程來看,若要刪減原有的東西,除了因為原有的不好或不需要外,還要確定有更好和更需要的新內容。因此該討論的是更改理由和替換內容,若只是像設定業績目標似的喊一個比例,課綱就容易淪為意識型態和政治角力的工具。

語文能力是各種學習的重要基礎,這點無庸置疑。然而從現今的國語文學習來看,文言文的比例應該不是問題核心,真正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是國語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而非教材內容。過去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常態下,文言文的學習多在背誦,學生對古文學習的感覺是枯燥乏味,無法真正感受古文之美,更難建立對國語文學習的興趣,甚至影響該有的語文能力發展。

既然是課綱的議題,就該回歸課綱的國文學習重點,尤其新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無論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或社會參與等面向,課綱中對核心素養具體內涵都有清楚說明。無論文言或白話,文本只是協助學生建立核心素養的媒介,而非該科學習的最終目的。當學生有足夠的素養,語文學習也不會只侷限在幾篇課文當中。

新的教育思潮更強調突破教室和教材的疆界,當教育創新的芬蘭已開始走向跨領域的主題式課程架構,我們卻還在爭論那百分之十幾的文言文比例,這是更需要憂心的問題!
刺激學習動機 不用急
閱讀更多

刺激學習動機 不用急

朋友的小孩自從有了手機後,成了追劇一族,朋友不想用強迫的手段制止,所以平時與孩子約法三章,規定只能利用假日空閒時間看劇。最近孩子放暑假,少了課業壓力,追劇的時間也跟著多了。儘管孩子也有安排閱讀與其他活動,但朋友還是擔心他越來越沉迷。

有天那孩子突然提出想要學吉他,朋友訝異地問了原因,才知是因為看到影片中吉他高手的神氣模樣,引起他的興趣。朋友高興地拿出家裡的舊吉他,教了幾個簡單的和弦和曲子,沒想到那孩子竟然就這樣抱著吉他斷斷續續彈了近二個小時。還說了一句:「這樣我就不會那麼想上網看影片了!」後來他們還報名了吉他課,打算利用暑假好好練個夠。

許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就只是需要一個動機,在一個適當的時機,給他適當的刺激,引發孩子內心的好奇,讓他自己產生學習的渴望,效果通常比強迫或利誘孩子去學來得好。

這道理大家都懂,問題在每個孩子個性、喜好和身心發展不同,對學習的需求也不一樣。要找到那個適當的時機和刺激,需要用心觀察和耐心等待,而這往往是大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多數孩子都被設定在相同的時間和模式之下,去學大人期待他們學會的事情。這種期待不僅在親子教育中常見,甚至可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假設,才會在各種課程依照大人設定的「進度」來實施。

無論是家庭或學校,大人不太可能完全擺脫這樣的一致性期待,但我們至少要隨時提醒自己,面對不同孩子的學習狀況,要多留些空間和時間,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只要能把握到那個引發學習的適當時機,推孩子一把,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暑假作業 翻轉教育
閱讀更多

暑假作業 翻轉教育

學期進入尾聲,多數中小學已經完成期末考,許多學生已啟動暑假模式,準備好好放鬆,好好玩樂!學生經過100天的學期課程,承受相當程度的學習壓力後,的確需要適度的假期來喘口氣,調整一下身心。但若真的無所事事地放鬆2個月,很多孩子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整天與電視電玩為伴,恐怕只會讓學生意志消沉,更提不起勁迎接下一階段的學習。

然而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的暑期生活是個頭痛的問題。小學階段少有輔導課,幾乎都得靠家長安排,用心一點的家長會為孩子尋找適合的營隊或課程,但許多家長其實沒有那麼多心思和時間去規畫與陪伴,只好往安親班送,或者留給家中長輩照顧。

國高中學生雖有輔導課可以參加,但仍有許多空閒時間,他們又不太需要陪伴,家長若放任其自己找事做,可能2個月的假期一晃眼就過,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和精力。

對於學生的暑假,學校其實可以發揮更積極的功能。除了安排一些課程與活動讓部分學生參加外,還可以透過暑假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學習機會。例如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由學校設定特定的主題,並提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從生活環境有更多的認識,透過簡單的文字或圖案,繪製一份生活地圖。

較大一點的學生,則可以自己設定幾個主題,完成各種形式的小型探究。到了高中階段,甚至可以結合職涯探索,或發展成中大型的研究計畫。

再者,這些年中小學積極推動翻轉教育,希望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在平時既定的課程中往往受到許多限制,也擔心實施效果。若利用暑假來嘗試,應該能減少許多阻力,對學校來說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
淘汰劣師才能保障專業
閱讀更多

淘汰劣師才能保障專業

最近一些牽涉教師素行的社會事件,再度引發大眾對不適任教師的討論,然而在眾多官腔的政府回應中,國教署邱署長少見地點出長期來學校處理不適任教師的問題,包括缺乏調查與輔導的人力與經費,學校教評會也常因同事情誼而師師相護,不願意做出難看的裁處。對此國教署和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將設置「教學專業審查委員會」,協助學校進行不適任教師的調查與輔導,讓學校免去相關權責與人情的壓力。

由於教師法對教師工作權的保障相當高,要達到解聘停聘續聘的條件,大都已是老師行為離譜到學校也難以掩蓋或承受的程度,才會被送到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程序,而這程序往往耗時且麻煩,對平時已夠忙碌的行政人員是一大負擔。教育部願意主動承擔這些程序的責任,儘管效果有待觀察,但誠意很值得肯定。

然而,從學生受教權的角度來看,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還有不少問題。例如進入不適任的調查與輔導階段,除了有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者得立即予以停聘靜候調查外,教師都還在原崗位上服務,更別說那些沒犯什麼大錯,但教學或班級經營有明顯問題的老師。

因教學不力的認定和舉證困難,多數學校教評會不會自找麻煩,校長通常也不願意得罪老師,能勸就勸,勸不動的也只好放任不管。也就是說,那些倒楣的學生只能自求多福!

任何一個以「專業」為訴求的職業,除了要有高度的自我品質要求,也需要外部的評鑑和淘汰。教師的專業不僅呈現在教學過程,更發揮在對學生的影響,淘汰不適任教師只能說是維持學生受教權和教師專業尊嚴的最基本要件,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如何以教育專業自稱呢?
廉價教育 難有品質
閱讀更多

廉價教育 難有品質

上周有位高中老師記錄了學校營養午餐菜色和品質的不堪,在網路上引起媒體注意,再度引發大眾對學校營養午餐的討論。有人比較了自辦廚房與外包團膳等營養午餐形式的水準,發現由中央廚房廠商供應桶餐的菜色最糟,大概只能符合所謂「安全」的標準,對於「美味」是奢求,學生若因菜色不佳影響食慾,恐怕也不會吃得多「健康」。

營養午餐問題存在已久,其品質難以提升的最大障礙,其實就是成本問題。辦理學校營養午餐,在食材、設備和調理方式等都有較多限制,以現行每位學生每餐約50元的價位,想要提供健康又美味的午餐菜色,那真的是強人所難。

尤其團膳廠商有營利生存壓力,現在的人事成本又高,只得從食材和簡化烹調方式來擠出利潤,午餐菜色品質自然難以保障,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多年來,政府明知許多人事、物料成本都不斷上漲,卻不願意對基本的教育支出多編列預算,然後又以保障學生權益為由,不允許適度調高費用。營養午餐之外,其他如學生團體保險費用、大學學費、教師兼行政津貼,以及長期的教科書低價政策都有同樣的問題。

這種以廉價的方式辦教育,雖省了學生或政府的荷包,限制的是教育品質的提升,傷害的還是學生權益。更可怕的是,當大家越習慣低品質的教育環境,就越難有追求進步的動力。

學校是非營利事業,卻不是慈善事業!想要有好的教育品質,就要有相對的成本投入,這部份家長和政府都需要多一些付出。只要能確實讓學生獲益,相信多數家長願意支持,對於有需要的學生,再由政府提供更多補助支持。至於經費來源,只要審慎分配絕不是問題,即便納入當前吵得沸沸揚揚的前瞻計畫也不為過,畢竟教育更是對未來影響重大的投資!
新課綱需要更多理解
閱讀更多

新課綱需要更多理解

經過多年研議、爭辯,甚至引發社會衝突事件的107課綱,能否如期上路雖還是未定數,整個課綱的改變卻勢在必行。可惜過去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在特定領域的爭議,新課綱真正重要的變革精神反而鮮少被討論和倡議,多數老師和家長也對於新課綱感到茫茫然。

這次課綱的改變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採取「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素養導向的學習重點不再只是知識本身,更要涵蓋知識的運用、學習的方式和成果的展現。相較於過去偏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新課綱期望的教學過程是更多元和全面的,是更靈活與彈性的,不能再只是課本拿來就教,教了就考,考了再考的固定流程。

此外,新課綱以「核心素養替代過去的「基本能力」,核心素養是讓學生因應未來生活與學習的重要能力與態度,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學習來養成。這代表著未來的課程設計必須有更多跨領域學科的整合、協調,學校老師必須更清楚釐清學生在各年級各領域的學習階段中,可以透過哪些教學活動來培養各種核心素養?

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企圖翻轉的是過去偏重知識傳遞的教學樣態。為此,每個學校、每個老師的課程規畫、教學設計、評量方法都必須跟著重新被檢視和討論,這當中許多老師的教學習慣或理念勢必需要被調整,其可能面對的阻力一定不小。此外,家長對新的學習型態也沒有概念,若仍以舊有的標準來衡量老師教學成效,恐怕又是老師的另一種壓力。

觀念改變一直是教育改革最難解決的問題,除了科目節數的細節外,政府必須更努力告訴大家新課綱的價值、理念和架構,讓所有中小學老師和家長清楚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概念,否則又可能會是另一次換湯不換藥的教育改革!
民間興學需要更多的支持
閱讀更多

民間興學需要更多的支持

昨日在林口新校區的動土典禮會場中,豔陽高照,貴賓滿座,雖然這已是創辦的第6個校區,但回想籌辦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障礙,心中還是百感交集!自從開辦學校以來,常常有人問我台灣的私校辦學環境並不佳,又面臨嚴重少子化問題,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心力和金錢來辦學?

從投入教科書出版業開始,愈是了解台灣教育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就愈希望能為台灣,甚至華人教育做些什麼,也深深覺得自己有這分責任。因此,雖然歷經許多挑戰和挫折,仍然不改初衷,也在許多優秀教育夥伴的共同努力之下,一一解決難題,朝理想目標邁進。

其實在台灣辦學並不難,但若想辦出有特色有品質的學校,真的就不容易!這15年來的辦學經驗中,遇到的難題可說不盡其數,五花八門。除了少子化的壓力,其他如法規的限制、社區的干擾、師資的招募、家長的要求等等,其複雜程度一點都不輸給經營一般企業。

這幾年台灣的教育思潮逐步在開放,各種新的教育型態產生,許多不滿於傳統教育模式,卻有不願意將孩子送出國的家長,渴望在台灣尋找符合自己教育理念,能讓孩子適性發展的教育環境。

政府教育政策雖然朝著這個方向在走,民間辦學的力量也不斷累積,實際運作上卻也還是有許多限制,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許多相關配套的法規沒有跟著開放。例如外籍師資的聘任資格與員額,就是許多辦理雙語教育的學校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便要修法,往往還得面對許多政治角力和社會民粹的壓力。

儘管如此,為了讓更多家長獲得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環境,讓更多孩子享有更高品質的學習內容,讓更多夥伴有實現教育理想的舞台,我們還是會堅持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
先養才 方能選才
閱讀更多

先養才 方能選才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上週大學招聯會通過110年大學入學初步規畫方案,其中最大的突破應該是申請入學的參照指標方面,招聯會計畫將原本的「備審資料」改為「學習歷程」,包括高中3年6個學期的修課紀錄和學生多元表現,且所佔的比重高達5成。

從大學選才的角度看,3年完整的學習紀錄,理論上能更客觀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以及真正的興趣培養和能力發展。就促進高中生學習的方面來說,這樣的歷程其實也能幫助學生及早探索並規畫自己的學習方向。

過去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只先顧好課業成績,參與課外活動也常是好玩的心態,等高三考了學測才開始認真思考想要選讀的大學科系,所以申請入學時準備的備審資料,也多是短時間拼湊出來的結果,通常看不太出與希望申請的科系有什麼關連,面試時也很容易被問出有沒有料。

納入各學期修課紀錄(成績),不同學校和不同老師評分標準不一,其公平性勢必受到質疑。這問題確實可能發生,而國外學校的作法值得借鏡,大學一旦發現新生入學後的表現和其高中成績有明顯不符,那些高中的成績單將不被信任,影響的是未來學弟妹的申請機會。

有人擔心高中3年的大小考試都不能輕忽,學生壓力會更大。除了藉由多元評量方式來平衡考試分數的影響性外,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盡力做好每次的學習,不也是我們期待學生培養的習慣和態度嗎?至於壓力這件事,來源其實不在於方法,而在期待和比較!

大學要選才,也需要高中培養出真正有能力有志趣的人才,既然各種選才方式都難以完全公平,不妨試著先從「養才」的角度想,讓大學入學方式來引導高中應有的學習樣貌吧!
不突破 難解教育魔咒
閱讀更多

不突破 難解教育魔咒

上周世界體壇最轟動的大事,莫過於美國職棒大聯盟芝加哥小熊隊勇奪冠軍,是繼2004年紅襪隊破除貝比魯斯魔咒後,終結了另一個108年無法得冠的「山羊魔咒」。在總冠軍系列戰中,小熊隊先處於一勝三敗的絕對弱勢,最後竟能連贏三場,且最後一場在延長賽中頂住壓力,以一分險勝,整個賽事的刺激程度,讓人充分感受到棒球的魅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球隊這麼多年無法奪冠,絕不會是因為某人的一句氣話,而是許多因素匯集在一起的結果。然而有趣的地方也就在這裡,當這樣的魔咒說法產生後,對參賽選手可能產生某些程度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表現,失敗的結果又更加強了魔咒的制約。

台灣的教育中,也長久存在著一些大家深信不疑的信念,如同魔咒般牽制著老師、家長和學生。例如體罰、能力分班、升學主義、明星高中等智育至上的觀念。儘管多年來透過許多教育理論的辯證、法規的約束、政策的引導,這些魔咒仍多少有人相信,無法完全破除。就連體罰這件事,至今還是有人提出不應全面禁止的說法,讓人難以想像。

無論是小熊隊或紅襪隊,他們終究都能承受壓力,靠自己的實力破除了外界賦予的魔咒。然而我們教育環境中的魔咒,儘管不喜歡不認同,大家卻不願意自己去突破,總期待著有「高人」施個法術,在一夕之間把這些教育魔咒全部破除。結果可想而知,高人和法術屢屢挫敗,大家只好繼續承受,屈服於魔咒的力量。

其實,只要信念一轉,這些魔咒自然消失,只是大家不敢、不願。甚至,有些人根本不覺得需要破除魔咒,因為在競爭的場域中,他們可能是優勢的一方,或者是從中獲利者。
教育選擇也是價值選擇
閱讀更多

教育選擇也是價值選擇

自從創辦學校之後,有更多機會與家長或朋友談論孩子升學問題,也聽到許多人抱怨教改愈改愈亂,孩子壓力愈來愈大,補習班愈開愈多,父母也愈來愈焦慮。其中如何選擇學校?如何規畫學習安排?是最常困擾家長的問題。

過去的教育制度因為選擇性不高,讀什麼學校選什麼科系,就看你有多少分數?因此考試成績幾乎是一切判斷的基準,所以從學生、家長、老師到學校,被評價的標準也很一致,大家的教育價值觀一致,所以只有分數高不高的問題,沒有太多選擇的煩惱。

如今社會價值觀有了變化,愈來愈多家長不喜歡過去死板的教學模式,希望孩子有更健康和多元的學習環境。

只不過在面對現實的升學問題時,他們又陷入一種兩難,擔心那些與傳統不同的教學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升學的競爭力。然後看著街上補習班一間接著一間,看著別的孩子一科補過一科,多數家長還是抵不過憂慮,無奈地讓孩子跟著走他們感覺比較安全的路。

其實,要給孩子多大的升學壓力,往往是價值取捨的問題。一般來說,學生在穩定的學習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應有一定的水準。

但有些家長希望孩子投入所有時間力氣,只為追求那接近滿分的成績,好進入第一志願的校系;有些則寧可少得那一點分數,也要讓孩子有多方面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才藝。

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的,恐怕因人而異,每個孩子的條件和需求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但家長至少應該先釐清對孩子的價值判斷準則,是分數?排名?校系?職業?還是孩子的自我?自信?發展潛力?想清楚這些,對孩子教育的選擇,應該就更容易掌握了。
第一志願操之在己
閱讀更多

第一志願操之在己

上周看到某明星高中校長接受雜誌專訪的報導,文中提到該校因學測滿級分人數減少,錄取醫學系和台大的比例降低,校長就要承受許多來自家長和校友的質疑壓力。而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繁星推薦和申請入學比例過高,名額被其他學校學生搶走,對那些很會讀書的頂尖高中的學生非常不利。

類似的批判聲音其實很常聽見,儘管高中評鑑制度中包含了許多面向和指標,對一般民眾而言,把台大和醫學系的錄取率當做明星高中辦學的主要績效顯然簡單易懂。然而這代表的卻是「會讀書的人就該去讀台大,去當醫生(或律師、工程師)」的老舊價值觀。br>
其實我們的社會仍充滿著偏頗的教育價值觀。例如前些日子在報紙版面上看到這樣的標題:「超勵志,玉女歌手苦讀考上法官」。之所以勵志,是因為我們普遍覺得當歌手的難度或價值低於法官;若反過來「一位女法官努力成為歌手」,我們可能會佩服他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不見得會以此作為激勵學生的範例;又如果一個很會讀書的孩子從小目標就要當歌手,他會得到多少支持肯定?

假設今天明星高中的台大醫學系錄取比例降低,是因為有更多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選擇心中真正想讀的大學科系,而不是社會大眾所設定的第一志願,那才是值得稱許的事,也是學校應該努力的目標。

面對這種價值的偏頗,教育人員可以適時導正觀念,強調學校不該以單一升學指標來評判優劣,而應多方面提升,讓學生有更多探索的機會。如果辦學者也存著狹隘的潛在思維,只在意幾個數字的變化,學校的發展怎能寬廣?學生的方向如何適性多元?
老師的暑假作業
閱讀更多

老師的暑假作業

放暑假了,多數孩子可以擺脫學習壓力,睡飽一點,玩久一些。然而總不能兩個月的假期就這樣吃喝玩樂睡過去,還是得安排適當的活動和學習計劃,讓孩子的暑假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因此學校如何訂定暑假作業?家長如何安排暑期活動?都是暑假前大家討論的話題。

暑假對孩子來說,除了課業上的休息,也是另一個成長的機會。許多學生會安排一些平常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例如旅遊、才藝、營隊、閱讀、運動等等;也可以檢視過去的學習成果,做必要的補強。善加規畫,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非常豐富有趣,收穫滿滿,並且儲備好下一階段學習的能量。當然,也有渾渾噩噩過了整個暑假的學生,連學校規定的暑假作業都到了最後幾天才匆忙趕完!

然而放暑假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老師。經過一學期的教學,老師們有個喘息的機會羨煞多少其他行業的工作者。但除了安排休閒旅遊外,也看到許多老師利用這段時間,檢視過去的教學方法與成效,發現自己不足之處,然後安排自我提昇或共同成長的學習活動,吸收更多與教學有關的新知,內化成教學的專業,為下一學年儲備更多教學能量。

當然,也有輕輕鬆鬆過了整個暑假的老師,反正每年教學的內容都差不多,開學前幾天再來備課就好!

教學是一門專業,教師應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有所重視,並與時俱進,不斷成長。暑假對老師的意義不只是放鬆的假期,也是自我成長的重要時段。這種專業成長如果是自發性的、自我負責的當然最好,但是不少教師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時代再怎麼變遷,教室再怎麼翻轉,有些人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教育當局能夠加以適度規範,將進修成長的時數納入教師的義務,就像訂定教師的暑假作業一般,督促教師成長。否則,不知長進的教師還不算少,吃虧的還是無辜的學生。
體質不改 別期待特效藥
閱讀更多

體質不改 別期待特效藥

每每新政府上台,或者換了新的內閣主管,總會讓人有些新的期待,寄望能為那些社會沈苛找到解決方案,教育問題可說是眾多疑難雜症之一。

只是歷年來輪番上陣的教育部長,推出的中西藥方不計其數,真正發揮藥效的不多,產生的副作用倒是不少,使得許多人對教育失去信心,總是悲觀看待。然而這當中有許多的問題不在藥方,而是診治的觀念不對。

多數病人都希望藥到病除,然而許多慢性重症,除了配合指示服藥外,還須改變習慣和觀念,才能讓藥效發揮。就像想減肥的人,不願意運動節食,只想靠著吞些減肥藥丸來瘦身,最後徒勞無功,卻只怪罪藥效不佳。

台灣目前面臨的教育問題,很多就像是累積多年的慢性病症。就拿大家最詬病的國高中升學問題來說,這些年家長總要求政府研發新的特效藥,期待讓學生服用後,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長得又高又壯。卻忘了孩子的壓力常來自家長。許多甚至不顧孩子的體質,拼命餵養更多的健康食品,只怕孩子比別人矮一截,將來少了出頭的機會。

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食品和藥品分不清,或把健康食品當正餐吃。就像很多學生寧願額外用大量時間補習,卻不肯好好花心思在平時課堂上的學習;也有不少老師花時間讓學生重複考試練習,卻沒能好好檢視教學方法是否可以更進步有效。

對症下藥只是治標之法,無法避免問題的發生,更何況許多藥方只能抑制病徵,無法除去病因。面對教育問題,若不能從根本去改變觀念,強化體質,減少問題的因子,我們就只能不斷應付那些層出不窮的病徵,再多的名醫和藥方,也難有寧日!
用分數誘導學習 亦有意義
閱讀更多

用分數誘導學習 亦有意義

自從12年國教免試入學將服務學習納入計分項目後,有不少人批評學生只是為了分數才做服務,喪失服務學習的本意。最近新聞也報導部分縣市將才藝競賽名次納入計分,導致許多國中生為了「賺取」分數,搶著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以往冷門的比賽反而變搶手,偏差的現象同樣引起許多批評。

以動機來看這種現象或許有待商榷,然而從教育目的來看,由評量來引導學習方向,有時是必要的手段。如果能因為入學制度讓學生多接觸到原本就缺乏的學習內容,或是累積一些人生經驗,只要方式不過度扭曲,其實都算正向的發展。多點學生接觸風箏、陀螺等民俗技藝,總好過花更多時間待在補習班裡,或成天埋頭在參考書測驗卷中。

台灣推動教改的過程中,其實有許多立意良善的制度,卻被投機或偏頗的觀念給扭曲。12年國教的就近入學、適性發展、服務學習和多元才藝等等都是正確的教育理念,而這些在過去升學導向的教育環境中很難被重視與實踐,如今透過升學制度來導引實為不得已,或許成效有落差,執行過程出現問題,但也不該因噎廢食,走回一元考試的老路。

就算學生為了升學而去學才藝,就算大家的服務學習分數都滿分,至少讓他們做了以前做不到的事,還是值得的。

許多升學制度的爭議都來自於短視的公平概念,且其基礎建立在單純的學業排名,無視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差異。如果大家不能把視野放寬放遠,依舊只偏重學生的學科考試成績,用單一標準來清楚排序學生,並框架知識與職業尊卑的狹隘觀念,那要期待制度改變來減輕升學壓力,恐怕是天方夜譚。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