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比較厲害?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5/6/9
我們已經習慣在升學制度中排出高低、找出勝敗,所以這2年的會考和免試入學制度雖然變化多端,大家還是緊抓著高中排名的中心思想來應對。但如果稍微比較近2年的比序差異,似乎又覺得充滿詭譎矛盾,尤其以北北基考區最為明顯。
去年志願序計分方式加上2次免試申請,混淆了許多高中的錄取分數標準,今年改為五志願一個群組,大致上又可依排名習慣選擇學校;去年作文成績成了比序的關鍵,今年作文即使差個2分,影響也不大。
最特別的還是去年四標示的加號多少是排序的最主要依據,今年北北基卻堅持先比半屏山式的十量尺。結果就會出現3個A++量尺分數勝過5個A++,5B的分數也可能贏過2A3B。
也就是說,同樣的成績,去年被視為領先的,今年可能反而成為落後,那麼,到底加號多比較厲害還是量尺分數高比較厲害?到底哪一種標準才能真正分出高下?明年將不採用量尺,制度改來改去,以後的學生該如何因應?
或許這根本就是假命題!因為在變動快速的世界,競爭模式和條件也不斷在變,學習和發展的角度更是多元,那麼在國民教育階段,我們真的需要用單一標準來分出優勝劣敗嗎?學生真的需要為了多拚一兩個加號而減掉更多有趣的學習嗎?
不知道在青少年階段的愛因斯坦和莫札特,誰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