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學會就不須補救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4/7/22
長期以來學校為了追求名聲,多將資源集中在高程度的學生,那些待加強的學生只好自求多福。這也是台灣教改20年來,無論是營利的補教產業,或公益的課輔團體,補救教學一直在「民間」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雖然有制定補救教學相關的政策辦法,各縣市也有投入經費建置學習平台,甚至進行補救教學教案的甄選,但實際成效卻很有限。
主要原因還是政府投資不足,只要求「常態編班」,卻沒有「分組教學」為配套。分組教學需要龐大的經費、人力,需要增加教室空間。在缺錢、缺人、缺方法下,當然成效就不堪聞問了。
當台灣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獲獎無數,第1屆國中會考卻仍有1/3學生的數學是「待加強」程度,這是整體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
政府該從教學體制下工夫,學習成績雙峰分布問題嚴重的英語、數理等科目必須落實分組教學。少子化當下,教室空間已不成問題;只要投入預算,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擴編教師數量,落實分組教學,在一開始就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也就毋須補救教學了,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