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追求成功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21/1/14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育現場帶來不小的衝擊,也是這兩年討論度極高的教育議題,支持者通常肯定其多元適性和重視素養的教育理想,反對者則多批判素養導向教學的可行性,認為新制度凸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且加重升學壓力等問題。近日看到一位友人的分享,覺得新課綱的教育意義應該是要幫助每個孩子追求成功,在眾多質疑和爭論中,這觀點頗有讓人撥雲見日的感覺。
過去教育制度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用同樣的課程、相同的評量、一致的標準,以便複製同樣的成功產品(學生),同時輕易的淘汰掉不合乎標準的產品。也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多次教育制度改革都難以達成。新課綱所強調的多元適性,其實就是回歸教育本質,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盡可能讓他們用最適切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長才。從這個角度看,的確就是協助每個孩子成功。
當然,成功的定義對每個孩子來說不盡相同,可以是追求課業上的高分或名校科系的榜單,在競賽中追求勝利,某些技能上追求突破,抑或是只想安穩平順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如何,這些不同需求的成功,需要不同的學習情境去建構,就像龜兔本來就不該放在一起賽跑。
幾年前有本暢銷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強調學業成就並非「成功」的唯一指標;研究指出,恆毅力、熱情、自我覺察、自制等「非認知能力」,才是促使孩子願意自我超越的根本,得以成就孩子的未來。
因此,學校應該創造一個讓孩子喜歡,有歸屬感,有挑戰性卻能勝任的學習環境,鼓勵每個孩子能搭建自己的舞台,不一定求完美,但能追求最盡力的演出,應該就是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