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幼的另一種可能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7/7/26
對於幼托的問題,地方政府並非沒有作為,財務狀況較佳的縣市,勉強增加公幼招生人數和提高私幼的教育補助,但仍難以平衡對公幼的龐大需求。這幾年引進「非營利幼兒園」的新制度,對化解公幼的需求稍有幫助,但「不得營利」的限制,恐怕也限制了園所的長期發展和品質的提昇,非治本之道。
增加公幼的數量,最需要的就是空間和人力,這兩者其實都可以從現有的資源中轉換取得。這些年中小學人數逐年減少,教育當局為了保障教師權益,不敢輕易減班,只好一直減少班級人數。
從105學年度的教育統計,公立小學平均每班還不到23人。如果維持每班35人,每年可以釋放將近3000個班級(教室加教師)來辦理幼兒園,1至6年級轉換完畢,可以釋放18000個班級,每個班招收30名幼童,可以招收54萬名幼兒,等於從3至6歲,每年可增加18萬名幼兒園的名額,幾乎接近目前的年出生人數。
政府僵固的思維,寧可放著國小、國中的空間養蚊子,充沛的師資人力照顧著有限的學生數,也不願意轉換給幼兒園使用。小學教師只要進修取得幼教師資專長和資格,就可以任職幼兒園。如此不僅化解超額師資的問題,也有利於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銜接。
要辦好教育就需要付出成本,就看政府有沒有智慧和決心解決問題。比起前瞻計畫幾千億的經費來看,這樣的轉換成本絕對是九牛一毛,何況生育率既然是動搖國本的國安問題,重要性絕對比那些軌道建設更加迫切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