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友善母語環境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6/12/13
不過,目前教育部面臨的是師資缺乏問題,除了暨南大學今年開設四種東南亞語言的師資培育課程,多數師資得靠各縣市政府辦理的「新住民語教學支援人員培訓計畫」,鼓勵新住民家長加入培訓成為師資。只是目前的培訓成果不僅人數上仍有相當落差,且品質也良莠不齊。每周一節點綴式的課程,對母語學習的幫助更是非常有限。
台灣學生的語言教學,長久以來一直缺乏客觀的論證基礎,也沒有長遠且穩定的發展策略。因此多年來無論在中文、母語或者雙語學習的政策制定,通常是淪為政治運作和討價還價的結果,看不到語言學習的理論依據。結果只追求數字化的政策績效,不在乎實質的語言學習效果。
語言的學習本來就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環境,而母語最好的學習管道是家庭,當家庭無法滿足母語學習環境,學校必須提供足夠的學習量,才能達到真正母語的學習成效。
當這些家庭願意傳承,其實不太需要學校多花那一節課時間,相反的,若孩子在家中沒什麼機會使用母語,那一節課的作用也不大。否則,以台灣的英語學習時間來看,英語早可以成為母語了!
語言的式微往往是受到環境壓抑的影響,唯有真正包容與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才能讓不同語言共存。因此,營造更友善的多元文化環境,讓各種母語能自然的在家庭中傳承,再由學校給予支持和引導,應是更理想的母語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