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科學素養 需長期累積
閱讀更多

科學素養 需長期累積

前些日子媒體報導,國家教育研究院調查2738名國一學生,發現逾6成學生實驗課都按照教師或課本的指引操作,很少自己提出研究問題,探究精神不足。此外,有學者也批評部分教師目前尚無能力帶領學生想題目,中學現場實驗器材也不足。這些實際的教學問題,都會限制新課綱探究與實作新制的落實。

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必然的,新課綱才起步1年多,老師和學生都還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數國高中仍以評量分數和升學榜單為最重要績效,在有限的課程節數中,有些老師乾脆在教室裡「講授實驗」,或者播放影片讓學生「觀察實驗」,能做好實驗室管理,讓學生照著課本做實驗,已經是很值得嘉許的了!

現階段,教育現場要讓學生普遍能夠自己提出研究問題,做到「以學生為本位」的實驗教學,理想性實在太高了!就有大學教授指出,「自己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中最難的關卡,平時專注於研究的大學教師都得花許多時間想,更何況是中學師生。

實際上,就算是每年參與科展的眾多作品中,由指導老師「建議題目」的比例也相當高,對於平時就對科學興趣缺缺的學生來說,沒有適切的引導就要自己想問題做實驗,可說是痴人說夢。

科學素養,除了科學基本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外,還要有觀察記錄、分析歸納、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需要長時間與經常性的學習累積,只靠正規的實驗課程是不足的。然而只要能透過課程教學的設計,從小學階段開始,規畫自主探究的課程,或在各學科領域中融入,這些科學素養便可逐步建立。當然,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這些在傳統教育思維培養出來的中小學老師們,也必須先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才行。

國中實驗課 也是課程進度
閱讀更多

國中實驗課 也是課程進度

今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納入了11題實驗題,更符應了新課綱對探究實作的重視,希望藉此引導教學的改變。

然近日媒體報導也點出實驗課程的落實仍有不少障礙,除了偏鄉學校實驗設備、實驗室管理人力的不足外,也提到新課綱減少了自然科授課節數,若遇到連續假期或學校活動影響,要做到新課綱規定的三分之一實驗課程難度很高。

加上實驗課程的準備耗時,實驗過程學生管理不易,有些老師寧願選擇在一般教室「講授實驗」的方式,評量的效果似乎也不差,以上種種都會是造成實驗教學未能好好落實的原因。

造成實驗教學落實的差異,除了學校資源條件影響,最主要的因素,應該還是老師對於實驗課程的態度,以及教學能力的轉化。新課綱雖減少授課時數,卻也減少了部分知識面的內容,老師需要提升的是將實驗與課程結合的能力,讓學生透過實驗過程,不只學會實驗的操作,也同時獲得知識的吸收。

此外,當課程受到假期或活動耽擱時,非得在課堂上「講過」才算上完的觀念,讓多數老師會選擇趕進度而放棄實驗課。然而這幾年的翻轉教育不斷強調,許多知識面的學習可以利用不同工具,不需在課堂上進行的。相較於學生可以自學的知識內容,需要器材設備和老師從旁指導的實驗課才應是優先選項。

過去不論是課程、教學、評量到師資養成,對於實驗教學的重視都不足,如今課綱和升學評量已經開始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師專業的提升,都必須加緊腳步跟上,才能讓實驗教學真正落實。

先有基礎科學素養 才有科技人
閱讀更多

先有基礎科學素養 才有科技人

幾天前在報紙上讀到一位張鐸教授的文章,針對行政院表示未來全球將有大量AI人才缺口,台灣應該積極培養AI大軍,這位教授提出一針見血的批判,認為「當他國義務教育在培養學生探討電與火這種基礎科學時,我們的學生只對升學成績認真,其他的自然科學實作變成娛樂紓壓。沒有基礎科學,沒有深度,如何成立大軍?青年學子的生命與心智都浪費在考試,這才是無法成立大軍的主因。」

投入教育產業三十年,對此批判深有同感。長久以來台灣的科學教育都把學習重點過度集中在片段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目的只為了讓考試分數提高。許多應該透過實驗操作、邏輯思考、討論批判而累積的科學素養,常會因時間或設備的不足,或被視為對升學沒有效益而捨棄。

幾年前有位康橋國中畢業的學生,在參加高中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培訓時,訝異地發現一群優秀的明星高中學生當中,竟然只有他知道如何操作顯微鏡!相信類似的情況不少,恐怕很多國中學生連基本的燒杯、試管、玻片都沒碰過幾次,更別說課本沒要求要做的解剖實驗。

就如張教授所言,AI大軍需要的是能解析人類如何推理,知識表達,學習等呈現智慧的數學和邏輯思考基礎能力強的人才,都是要從基礎科學造就出來的。政府儘管積極推動程式設計學習,也只是讓更多人接觸這個領域,離真正的AI人才培育還有大段距離。

就像職業運動一樣,高超的技術背後都需要足夠的基本動作練習。應用科學的發展,也必須奠基於基礎科學的素養,而形成這些素養的關鍵時期,就是國高中階段對科學的探究和實作。如果這個環節不解開,不只AI大軍難成,各種科技人才的培養都會受到限制。
資源升級 培養青年科學人才
閱讀更多

資源升級 培養青年科學人才

前陣子教育部表揚了今年代表參加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得獎選手,27位參賽學生抱回14金、10銀、4銅,其實台灣高中生在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一直都有傑出表現,多項科目近三年的平均成績名列世界前五名,生物奧林匹亞甚至排名第一。而近期洛桑管理學院的「2018世界人才報告」,台灣的「學生國際能力評比」也高居世界第二,顯見台灣學生的科學實力不容小覷。

教育部葉部長在頒獎典禮中期勉學生得獎只是拿到更努力的門票,希望學生追求自我突破。部長或許不知道,歷年來曾經以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為目標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只能靠「自我突破」。因為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難度高且範圍廣,非一般高中師資能夠教授,許多名校學生是靠著前輩的帶領,或者自行尋求專家指導,過程中政府給予的協助和支援,其實只有在國手選訓營到參賽這短短幾個月的培訓時間。

其實今年總統接見參加國際科展得獎選手時,也有學生表達他們在投入科展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更高階的設備和師資,但學生缺乏管道,並不容易尋求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協助,期望政府能幫忙媒合,表示在這些年輕科學人才養成階段的資源是不足的,政府對中學科學人才的培育,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要讓學生有更多探究實作的學習機會,未來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需求也必須增加。政府可以更積極投入資源,例如建置中學生專屬的研究場所,媒合並獎勵大學教授或研究生參與指導,好讓這些有志於追求科學研究的年輕學子,不會孤軍奮鬥或求助無門。當更多科學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成長,必定更有利於國內的大學及產業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