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閱讀更多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最近各校都在辦理親師會,多數高中都會利用機會向家長介紹新課綱和考招制度的變革,面對許多陌生的新名詞和新制度,像是會考、學測、分科測驗,免試入學、多元入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特殊選才、考試分發、學習歷程、多元選修等等,家長通常會毫無頭緒,也質疑把制度搞得這麼複雜,不只苦了學生,也急了家長,累了老師和學校,還造成更多社會階層的不公平,對教育到底有何幫助?

對多數家長來說,這些的確是難懂的規則,相較之下以往學生只要好好讀書考試的制度簡單多了。但別忘了當時以分數比高下的聯考制度,被大家批判一試定終生,單一標準化測驗的篩選下,犧牲許多有特定能力專長的學生,直到現在,多數學生全心全意拚過升學考試後,仍在不知為何而選的情況下進入大學就讀。這些都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貌,也是改革不能忽略的指標。

考招制度不僅為了大學選才,也深刻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模式。在適性揚才的理念下,教育更重視差異化和自主性,必須擺脫罐頭工廠式的教育模式,轉而提供更多元複雜的機制,才能滿足學生個體條件與所處環境的多樣性,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選擇符合需求的學習內容與升學路徑。相反的,單純的規則通常就得犧牲多元需求,只讓符合特定條件的學生獲得較佳的學習機會。

人是複雜的生物,學習也是複雜變動的過程,合理合宜的教育制度,又怎能簡單且不變?在焦慮憂心之餘,家長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多理解新制度的用意和規則,用長遠的眼光與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學習和升學,把重心放在孩子自身的探索和發展需要,或許會發現其實問題沒那麼複雜!

(圖照:Miha Creative / shutterstock.com )

從A到A++的代價
閱讀更多

從A到A++的代價

面對108新課綱的第一屆會考,到底會有什麼結果?不僅學生和家長緊張,學校老師也一樣忐忑。當成績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然而大家關注的焦點仍集中在有多少人考滿分?哪些人可以上第一志願?還有家長因無法進入前三志願而難過生氣,覺得孩子3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依據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的資料,精熟程度A以上的,平均錯2題就少一個+,以北北基考區來說,前三志願大概就是2到6題的差別,以5科約200題來看,也只是百分之1到3的錯題率。除了少數天賦極高的孩子,這樣些微分數的差距,實在不能代表學生學習能力有多大差異,又何需這麼在意第幾志願的遺憾呢?甚至否定孩子的努力?說穿了,主要還是為了面子,為了那個「明星」高中的虛名!

實際上,無論是所謂的明星高中或社區高中,在新課綱之下,大家都在重新探索和調整,有些社區高中反而更能發展出學校的課程特色。只可惜努力的成果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展現,也很難翻轉家長們對排名的既定印象。這種僵化的排名思維,讓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不易落實,更是升學壓力難減的關鍵因素。

現今的大學入學管道多元,考招制度更能適性選才,只要能夠清楚自己的志向,鎖定擅長的學科領域認真學習,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歷程,不管就讀哪個高中,都很有機會申請自己嚮往的大學科系。

會考成績只是國中階段學習成果的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用什麼態度面對與規畫高中階段的學習?能不能積極探索自己的志向?如果過度執著於高中學校的排名,花3年專注在拚會考成績,只為了少錯幾題增加幾個+號,卻侷限國中生探索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不利於高中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發展,實非明智之舉啊!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提早探索 打造務實的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提早探索 打造務實的學習歷程

再過幾個月就是新課綱第一屆高中生申請大學的重要時刻,也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施後,學生第一次將成果正式端上台面。大家都很關心大學教授們會如何看待這些學生累積兩年半的歷程?對申請科系有多大助益?因為那不僅影響這屆高三生的升學,也牽動著以後各高中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價和重視程度。

這兩年來,質疑和反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聲音一直不斷,最近也有媒體報導,不少高中生抱怨花了大量時間做檔案,還是對未來方向感到迷惘,覺得學習歷程無助於生涯探索。很多學生上高中時還搞不清楚自己想要讀什麼,只好盲目選修跟大學熱門科系相關的科目,跟著做流行的小論文題目,或參加覺得有價值的社團或營隊活動,只為了讓學習歷程更豐富好看。

學生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不能全歸咎於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高中才開始探索自己太晚了!」高中課程難度提高,面對大考的時間壓力更大,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和心力去多方嘗試和調整,尤其高一還在適應新環境新課程,除非自己原來就有想法,否則多數都是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功能,主要是幫助學生紀錄並檢視自己的學習,是否符合未來發展的志向?前提是學生對自己的志向已有初步的想法。因此,「探索志向」應該在國中階段或更早之前就要開始。可惜的是,多數國中生花三年的時間埋首在課本、參考書和試卷中,一心想的是如何在會考獲得更高分,自然無心也無機會好好去探索自己。

學習歷程檔案政策方向是對的,除了檢討實施的細節問題,還需要大家重視中小學階段的生涯探索,提供多元課程與活動給學生試探,才能打造務實有效的高中學習歷程。

(圖照: Kraphix / shutterstock.com)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閱讀更多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隨著新課綱的推動和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升大學這件事變得愈來愈複雜。以前只要用功讀書,透過反覆練習來提高測驗成績,學測沒考好,就再衝指考;如今不僅入學管道和選才標準多元了,學測的重要性因科系而異,高中的學習歷程可能成為關鍵因素。

這樣的變化不僅讓家長感到焦慮,深怕孩子沒能掌握最有利的機會,錄取更好的大學科系;學校更是傷腦筋,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得重新調整升學輔導策略,才能幫助學生爭取優勢,為學校創造漂亮的榜單!

以往國高中的升學輔導,基本上就是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或入學測驗的結果,來幫學生決定選擇的方向或範圍。國中階段成績好的拚前三志願,其他就順著落點選擇社區高中或職業學校;高中階段先以校內排名決定繁星推薦科系,再靠學測分數來建議申請入學的學校科系選擇。換句話說,升學輔導的工作主要落在升學考試之後。

現今教育強調適性揚才,透過多元升學管道讓學生有更多發展機會。趨勢和制度改變,思維和作法自然也應該調整。學校升學輔導不能只著重在最後學校或科系的選擇,而是讓學生做好三年(甚至六年)的學習定向。

學校應透過課程和活動的安排,鼓勵學生多面向的探索嘗試,並搭配心理和生涯輔導機制,幫助學生自我理解,從興趣找出志趣,進而設定未來學習方向,再依據不同升學目標擬訂學習策略。最好還能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提供學生各種學習資源,除了豐富其學習歷程,更能助其確認未來志向,強化其追求目標的動機。

簡單來說,完整的升學輔導過程要做到的三件事,就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找到志向、努力追求」。

(圖照: garagestock / shutterstock.com)

改革也需要歷程
閱讀更多

改革也需要歷程

自108課綱實施後,學習歷程檔案這件事可說成了最受關注的高中議題,許多高中都用盡心思幫助學生累積「亮麗」的學習歷程,從學生入學開始就不斷耳提面命強調學習歷程檔案對升學的重要性,而補習班更推波助瀾,讓人感受到一切以學習歷程為重的詭異氛圍。

當學校督促著學生準備符合大學教授期待的學習歷程檔案時,近期有媒體調查卻發現,大學教授最痛恨高中生的書審資料浮誇造假,加上坊間各種代筆和客製學習歷程的廣告,更讓教授們難以信任那些資料的真實性,更不諱言選才時寧可相信測驗成績。

會出現這種相互矛盾的現象其實並不意外,卻令人憂心。不意外的是如過往許多教育改革的美意,一旦牽涉到升學目的,很容易就走了味變了調;憂心的是這次考招制度同步變革而被賦予高度期待的教改,會不會又因為難敵升學主義的魔咒而走回頭路?

新課綱設計學習歷程檔案的原意,是要高中學生在學期間可以定期記錄、整理自己的學習表現。同時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能思考自己的興趣志向,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方向。這種探索對生涯規劃本來就很重要,作為升學的條件只是附帶的功能,若因升學主義影響讓制度產生弊病,應該設法去改善修正制度,而不是因噎廢食捨棄應有的理想。

任何制度都不會完美無破綻,為了榜單想走捷徑也是人之常情,但教導學生立定志向,誠實展現自己的成果,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實際上看到許多高中師長秉持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勇於把關;也有許多大學教授能發揮智慧明辨真假,樂見改革帶來的選才優點。

這改革剛起步,勢必跌跌撞撞,但只要目標明確,相信能越走越穩,受益的孩子也會越多!

(圖照: Chaay_Tee / shutterstock.com)

學習服務 引出內心小太陽
閱讀更多

學習服務 引出內心小太陽

寒假到了,最近發現不少家長分享高中生孩子去做志工服務的事,也有家長焦慮的問著該如何幫孩子尋找到偏鄉服務的機會?甚至抱怨新的大學考招制度,連學生放個寒暑假都不得閒,家長也得跟著操心,幫忙找志工、找營隊,就怕孩子蹉跎假期,錯失武裝自己學習歷程的機會!

近幾年有意願利用寒暑假去偏鄉服務的學生明顯增加,升學制度絕對是最主要的推手。儘管也有人質疑那些都市孩子短暫的去留,對偏鄉孩子是否真的有幫助?倒底是去服務偏鄉還是去消費偏鄉?相信只要用心規劃、參與和付出,這樣的交流互動,對雙方應該都是有益的。難免有些學生是抱著無奈、被迫的心態去做這件事,但我們也常見這類的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被引出內心深處的小太陽,心態明顯轉變,甚至期待下一次的活動。

讓學生參與的志工活動,服務其實只是手段,學習才是真正目的。且這學習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例如放在學習歷程或自傳裡),而是透過參與和付出的過程,學習與人互動,學習理解和尊重多元族群、文化和社經環境,學習同理而非同情,學習走出習慣領域,處理平時課堂中不會遇到,卻是人生必然要面對的各種人事物的問題。

要產生這樣的學習成效,最好事前有師長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情境有足夠的認知,尤其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規劃活動,避免過度用自我的價值觀,強勢介入在地的文化。這通常需要學生投入一段時間的準備和練習,才不會讓學生抱著去參加營隊,甚至是去施捨的心態。

當然,服務未必只限於偏鄉,只要用心觀察,生活周遭處處都有可以付出愛心和關懷的地方。家長也不用過度干預,因為自主安排志工活動,也是孩子學習的機會。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素養與歷程 回歸學習本質
閱讀更多

素養與歷程 回歸學習本質

新課綱實施近一年半,從家長們的提問和網路上許多討論來看,目前最受關注的話題不外乎是「學習歷程」和「素養導向學習」。前者雖有明確制度和規範,家長們心中仍存在許多認知偏差;後者較像是含糊的名詞,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都還在摸索,更何況是旁觀的家長,因此有更多想像和疑慮。

多數家長都會從升學的需要看學習歷程,認為要比別人更多更廣才好,於是急著幫孩子安排各種學習經驗,或者要求參加各種比賽,以便累積豐富的學習成果。然而從制度的設計來看,學習歷程應是質重於量,求精更勝於求廣。許多專家學者也提醒,學習歷程看重的是「過程」,因為那些學習成長的紀錄,更能凸顯學生的潛質,以及對未來志向的探索。

至於「素養導向學習」,雖不容易給明確的定義,但大致的概念是要讓學習與生活有更密切的連結,讓學生能夠也願意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在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上,因此會更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探究、操作和表達等環節,以及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和應用,畢竟我們平常所面對的各種問題,都不是僅靠單一學科知識可以處理的。

無論是「學習歷程」或「素養導向學習」,其實都是學習本來應有的樣貌,只是相較於過去,會讓學習更複雜,甚至花更多時間,也因此讓許多家長抱怨學生更累,反而增加課業和升學壓力。然而,有質量的學習本來就不輕鬆,有競爭就會有壓力,關鍵在於花了時間和精力,所學到的是一身受用的能力與素養,還是只為了應付考試的知識和解題技巧?這道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就看能有多少勇氣和眼界,去面對改變帶來的衝擊與不安吧!

先適性養才 方能揚才
閱讀更多

先適性養才 方能揚才

在政府大力宣導推廣之下,加上考招新制中強化了學習歷程的重要,感覺到越來越多家長認同新課綱強調的適性揚才理念,更關心孩子在學校課業以外的學習與專長培養。然而,也就常聽到家長焦慮的問「可是我孩子都沒什麼才華怎麼辦?」或是「該如何幫他培養才華?」

適性揚才是現代教育的主流思潮,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特質、興趣、能力、志向等條件,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與資源,讓學習產生功效,進而讓孩子在適合的舞台展現才華並繼續學習。

這樣的學習,並非像單純的學習一門課或讀一本書,有明確的目標和進度,而是一種持續試探、累積、修正和再試探的過程。孩子有越多試探和累積,通常就越能顯現所謂的才華。換句話說,覺得孩子沒有才華,很可能是孩子未能有足夠的試探和累積,或者是缺乏修正和再試探的機會,只在不適合的舞台上跌倒。

才華一部份需要天分,但更多時候需要環境、時間和個人努力的滋養。適性揚才並不是放任孩子只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透過恰到好處的引導,甚至需要適度的強迫,讓才華的幼苗在適合的土壤中吸收足夠養分而成長。過程中孩子若有餘力,可以嘗試培養多種才華,但須量力而為,以免揠苗助長。

此外,家長不宜單純以升學目的來思考這件事,畢竟才華的培養需要時間累積,且沒有明確的終點,而升學只是漫漫人生中的幾個小關卡,為此短暫的目標而刻意培養的才能,往往不容易堅持,發自內心想去做的才能持續。

適性只是正確的開始,足夠且適當的培養方能讓才華顯揚!

學習歷程 不是軍備大賽
閱讀更多

學習歷程 不是軍備大賽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上路後,對高中階段的教學確實產生諸多影響,各高中積極發展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課程,除了讓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機會,也希望藉此強化學生的學習歷程,增加申請大學的優勢。

而「學習歷程」這件事,自然也成了這一年來的熱門話題,學校不斷提醒強調,補習班也借題發揮,忽然間好像高中生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學習歷程。加上與升學密切相關,不意外的出現各種對「學習歷程」的認知偏差和過度期待,當然也引起不少批評,例如增加學生負擔、對資源弱勢的學生不公平之類,甚至主張廢除此制度。

為此,最近也常見學者專家撰文提醒家長,別把學習歷程看成軍備大賽,比起點狀的成果堆疊,他們更看重線狀的學習脈絡,因為他們希望從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志向和特質。

實務上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影響大學申請,還得等一年半後才能有資料可分析,然而過度聚焦在升學的目的時,卻容易忽略這制度的本質。讓學生儘早探索自己的志向,妥善安排相關的學習活動,有效記錄並呈現學習成果,這些本來就是值得也應該要求學生做的事情,即使不是為了申請大學,對個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也是重要的。

換句話說,學習歷程的本質一方面是協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方向,有系統的計畫學習,以提升學習效益;另一方面是透過歷程檔案,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效,適時調整學習內容或進度,讓學習朝著預定目標前進。至於將學習歷程作為大學申請的參考要件,應該只是附帶的用途才對,不該本末倒置,為了升學目的而製作虛有其表的學習歷程。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聽說未來高中的學習歷程很重要,最好能和申請大學的科系相符合,可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準備?」這是面對新課綱和新考招制度,近來常聽到家長提出的疑問,實際上也是這次課綱改革中,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極具難度的挑戰。畢竟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設定未來學習或就業的方向,本來就不是像寫作文般,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內在基因和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影響著孩子看待自己與周遭社會的角度,進而型塑對自我未來的期待。理想的狀態是,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中,可能因為挫敗而改變想法,或者因成就而持續信念,在不斷的嘗試後,逐漸釐清自己的喜好和能耐,並參考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找出可以走的方向與目標。

這樣自我探索和目標設定的成敗,關鍵在於要給孩子足夠且多元的嘗試機會,同時給予適時適切的引導,而這卻是過往中小學教育非常缺乏的。不僅僅在國高中階段受學校課業和升學壓力影響,學生將絕大部分時間心力用在學科學習上,即便在小學階段,不少孩子也是在家長的主導下,堅持著非己所願的課外學習,少了多元探索的機會。

此外,在孩子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可能因錯誤的方法和觀念,導致挫敗經驗,甚至產生偏差的價值觀,此時需要有師長從旁提點協助,或給予必要的矯正,才能減少孩子錯估自己、定錯目標、走冤枉路的機會。

簡單來說,面對新學習歷程制度,家長老師都必須提早重視孩子自我探索這件事,不能像過往等到高中選組才來思考未來方向。而這樣的調整若能影響現有中小學生的學習樣態,應該就是新制度的大功一件!
學習歷程 有更多價值
閱讀更多

學習歷程 有更多價值

自從大學考招新制公告減少學測參採科目,並將「學習歷程」納入重要的申請大學要素,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常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支持者認為藉此讓志向明確的學生有更多機會被看見,大學科系也能更有效的選才;反對者則擔心如此會形成學生的軍備競賽,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偏鄉或弱勢學生,會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儘管教育部不斷強調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且要和學科學習相關,希望化解輿論對新制度的疑慮不安,但在真正看到結果前,大家也只能推測想像,爭論也勢必會持續下去。爭論越久,家長的疑慮就越多,謠言誤解可能也更多,對新課綱的改革阻力也就越大。

既然還不知道實際結果會如何,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議題。過去高中的學習往往把學科和志趣當作兩件不一定相干的事。學業應付得來的學生,先努力把考試成績提高,再來看自己有多少本錢可以選擇理想的大學科系;學業成就較低落的,沒多少條件競爭,也只好擴大選項,填些自己不太瞭解的科系。無論哪一種,都造成如今非常高比例的大學生後悔自己選擇的荒謬現象。至於,如何不讓偏鄉或弱勢學生吃虧的議題,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多投入資源協助他們了。

如果能藉由「學習歷程」的準備,迫使學生認真面對自我瞭解和探索未來的課題,提早訂定學習目標,且能自我檢視所學所做與期待目標的一致性。同時,學校若能利用學習歷程的大數據分析,做為學校多元選修課程的規劃,相信高中生的學習會與未來發展有更多連結,更能達到適性揚才的效果,那才是學習歷程最應該發揮的功用,而不會只侷限於在申請大學。

更進一步想,在高中時代若能培養建立學習歷程的能力與習慣,將來進入職場,這也會是一項很有價值且一生受用的競爭力啊!
家長態度 影響孩子成就高度
閱讀更多

家長態度 影響孩子成就高度

在一場餐會中,一位朋友問了高中學習歷程到底重不重要?引發一番討論,有人覺得好的科系還是看學測分數,也有人質疑學習歷程的真實性和公平性,聽來大家對這個新制度多半因陌生而感到憂心。

前陣子傳出補習班已經開班授課,教學生如何準備學習歷程。這幾天媒體也報導,有家長自曝其女兒的備審資料是他代筆的,甚至被大學拿來當範本,質疑現行多元入學制度的可信度。

許多制度改革,其立意是良善,方向是正確,只因大家觀念的偏差而產生更多負面的效果,並且總是輕易把問題歸咎在制度不當,然後結論就是那句「越改越亂!」

就以代筆備審資料這件事來說,即便制度有瑕疵,但家長的心態和行為才是問題根源。家長之所以如此,是把孩子送上大學當做最終目標,或許暫時達到目的,卻放棄了該有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做了最壞的示範。這好比在十字路口闖紅燈,還怪沒有警察在路口站崗一樣。

孩子的未來,終究需要自己面對,即使大學混過去,將來總要就業。父母無法「代理」一輩子。與其到了職場才被看破手腳,不如讓孩子在求學階段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虛心學習,強化自己的實力。

有人說「要遠望,才能看見美麗的彩虹」,家長的態度,其實會決定孩子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影響孩子成就的高度。面對各種制度的改變,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學生階段的一切歷程,都只在為面對將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升學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個小關卡。只要遠光放遠,就能掌握孩子學習真正需要的內涵,幫助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
學習本來就是一段歷程
閱讀更多

學習本來就是一段歷程

自從大學多元入學政策實施,就一直有輿論批判著申請入學制度的公平性,認為該制度對偏鄉弱勢學生不利,加上今年學測參採科目減少造成的混亂,對於這樣的爭論更是激烈,矛頭多指向教育部放任大學提高申請入學比例,認為這是教改亂源。教育部難抵這波責難,同意檢討修正學測給分機制,甚至連還沒上路的高中學習歷程上傳制度,都可能有所調整。

對於升學這件事,若要從公平性的角度來看,就會是個永遠無法有共識的爭議。即便來自相同環境、學校、班級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學習條件和個人特質,有人的確擅長紙筆測驗,有人優於多元表現,就算以大數據找出一個看似客觀的比例,那也是過去的經驗值,未必符合未來的需要。

然而,升學並非教育的主要目的,若回歸到適性揚才的教育本質,以及未來大學選才和育才的理想,不難發現答案其實很清楚。讓高中生找到自己的志向,並且在高中三年逐漸累積相關的學習經驗,這應該是大家都能認同的理想。即便部分學生擅長於紙筆測驗,也不該為了升學考試目的而違背這樣的教育理念。

學習本來就是一段歷程,只是我們過去太關注在最後的結果。採用學習歷程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修課紀錄、課外活動、潛能開展、人格特質等是否符合其未來選擇科系的需要,且重質而不重量。因此重點在於學生要盡早設定目標,才能有契合的學習歷程。

至於有人擔心學習歷程準備會成為軍備競爭,讓補習業者有更多利益可圖,對弱勢家庭孩子更不利,這的確不無可能。制度或許無法完美,但該堅持的理想不能因噎廢食。也相信聰明的大學教授們,不難看出那些虛有其表的破綻,就能化解這樣的迷思。
強化升學輔導師資 助孩子圓夢
閱讀更多

強化升學輔導師資 助孩子圓夢

今年大學入學考招制度有大幅的變革,規定各科系申請入學最多參採四科學測成績,許多科系只看三科以下,造成許多科系第一階段必須增額篩選,等於大幅降低第二階段的錄取率,可能有更多學生需要面對七月的指考,又讓許多家長氣得跳腳抗議!

此外,制度的改變也讓過去習慣的落點分析難以套用,不僅考生和家長不知如何選擇學校科系,連學校老師、補習業者都傷腦筋,因為無法給予學生較準確的建議,深怕失算了,會耽誤學生,也傷了名聲。

雖說新制度改變的理由具有理想性,希望藉由減少參採考科來降低學生的壓力,鼓勵學生找出專長志向才能適性發展。然而在改變的第一年,許多學生和家長還沒有來得及調整觀念與策略,甚至更多人根本還搞不清楚狀況下,無知和徬徨反而帶來更多的壓力,這時大家會懷念原有的機制,就會讓改革遇到更多的阻力。

面對變革,若能從學校端獲得足夠的專業建議,相信能減少許多焦慮和疑惑,偏偏各學校的輔導人力明顯不足。每十二班只編制一位專任輔導教師,頂多形式化的執行性向或興趣測驗,安排一些升學講座,難以給予學生個別化的諮詢輔導。加上這些輔導老師又是心理輔導專長出身,未必對升學制度和策略有深入了解研究,導致不少學生還得尋求補教業者的協助。哪天坊間出現國內升學代辦業務,恐怕也不意外。相較之下,國際學校對於升學輔導的人力編制就重視多了!

新課綱的理念是適性揚才,將來高中學習歷程也會成為升學重要參考,學校勢必要投入更多升學輔導師資,來協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探索,並給予個別化的學習策略建議,才能幫助學生在高中三年獲得最有效的學習,圓升學的夢想。
提早探索,學習更有方向
閱讀更多

提早探索,學習更有方向

大學申請入學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複試,針對不同的大學科系,考生需要準備不同的備審資料,除了自傳和讀書計畫以外,當然得把過去的豐功偉業給列出來,以及期許自己能在那些科系中有什麼學習和發展。其實從第一階段提出申請開始,到第二階段複試結束這段時間,可能是許多學生第一次這麼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並且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方向。

學校在輔導學生準備申請資料時,發現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不知該如何展現自己?原因有幾種,一種是過去的學習平淡無奇,沒什麼特別的事蹟可以羅列;或者是難得參加了些活動競賽,卻沒有留下紀錄或證明,船過水無痕,走過卻沒有留下足跡。

另一種則是經歷還算豐富,卻五花八門,看不出特定興趣,不知該怎麼和申請科系扯上關係。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到了最後這個階段,時光無法倒流,也怨不了別人。

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為了讓大學選才也能符合適性發展的趨勢,未來申請大學的方式也將調整。學測和指定考科成績所佔比重降低,更被重視的是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學習歷程包括了多元選修的修課內容,以及學科之外的學習活動紀錄。也就是說,當學生越早立定志向,從課程選修和活動參與等方面,都能依循著興趣志向來規畫,並確實留下紀錄,就越能在評比中脫穎而出。

面對這樣的變革,學生應盡早探索自己的志趣,才能提早做準備。為此,國高中學校必須強化個別性的生涯輔導外,也要能有效整合學校課程和學生活動規畫,提供多元試探的機會,並協助學生且有系統的選擇課程和活動,才能讓學習與志趣更一致,學習也才會更有成效。
學習需要嘗試錯誤的勇氣
閱讀更多

學習需要嘗試錯誤的勇氣

若比較台灣的幼兒園到大學學習,可清楚看課堂師生互動天差地別。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教室裡,老師問個問題,往往大家七嘴八舌搶著回答,天馬行空停不下來;到了高年級或中學之後,漸漸得只有少數功課較好的意見領袖會主動回應老師的問題;到了大學,多數學生選擇當個安靜的聽眾,希望從頭到尾老師都不會注意到他的存在。

何以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歷程,大多數的學生都愈來愈不敢或不願意表達?個人認為,過度要求標準答案的學習型態是最大的因素。

傳統的中小學教育模式裡,學習成效主要透過測驗分數來評斷,加上升學考試制度的設計不當,激化了追求高分的學習樣態,因此學生從小就不斷地練習在各種題目中找到標準答案,任何的差錯都會直接反映在考卷上的分數。

這強調「對錯分明」學習標準,反映在課堂互中。老師提問通常具有期待的正確解答,當學生答錯,得到回饋通常是直接負面的否定,甚至引來同儕譏笑,這些學生就會漸漸失去回答的勇氣和表達的意願。

過度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害怕犯錯,就不敢有不同的想法,不敢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敢主動爭取機會表現自己。同時,這樣的教育價值觀,侷限了對人才的定義,導致大學入學到公職人員進用,都習慣以單一測驗來選才,結果這些人進入職場後,多半也只會依循常規依法辦事,難有突破性的思考和作為,這對未來多元發展和高度變動性的人才需求而言,顯然是不足的!

這些年教育思潮翻轉,愈來愈多中小學老師改變對標準答案的看法,也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然而整體的評量和選才制度還需要更開放,才有機會扭轉這個現象。
先養才 方能選才
閱讀更多

先養才 方能選才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上週大學招聯會通過110年大學入學初步規畫方案,其中最大的突破應該是申請入學的參照指標方面,招聯會計畫將原本的「備審資料」改為「學習歷程」,包括高中3年6個學期的修課紀錄和學生多元表現,且所佔的比重高達5成。

從大學選才的角度看,3年完整的學習紀錄,理論上能更客觀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以及真正的興趣培養和能力發展。就促進高中生學習的方面來說,這樣的歷程其實也能幫助學生及早探索並規畫自己的學習方向。

過去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只先顧好課業成績,參與課外活動也常是好玩的心態,等高三考了學測才開始認真思考想要選讀的大學科系,所以申請入學時準備的備審資料,也多是短時間拼湊出來的結果,通常看不太出與希望申請的科系有什麼關連,面試時也很容易被問出有沒有料。

納入各學期修課紀錄(成績),不同學校和不同老師評分標準不一,其公平性勢必受到質疑。這問題確實可能發生,而國外學校的作法值得借鏡,大學一旦發現新生入學後的表現和其高中成績有明顯不符,那些高中的成績單將不被信任,影響的是未來學弟妹的申請機會。

有人擔心高中3年的大小考試都不能輕忽,學生壓力會更大。除了藉由多元評量方式來平衡考試分數的影響性外,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盡力做好每次的學習,不也是我們期待學生培養的習慣和態度嗎?至於壓力這件事,來源其實不在於方法,而在期待和比較!

大學要選才,也需要高中培養出真正有能力有志趣的人才,既然各種選才方式都難以完全公平,不妨試著先從「養才」的角度想,讓大學入學方式來引導高中應有的學習樣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