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閱讀更多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上位者少些政治口水 抗疫更從容
閱讀更多

上位者少些政治口水 抗疫更從容

台灣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的快且猛,雖然是意料之中,政府仍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各種防疫措施滾動修正的速度和頻率,讓人眼花繚亂。反觀一般民眾倒是處之泰然,多數都做好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儘管工作生活多少受到影響,相較於去年已經不再那麼恐慌。

各級學校有了去年線上課程經驗,多已能從容面對可能再來的停課不停學,許多老師在這段期間還不斷精進數位教學能力,大幅提升線上教學的功力,有的老師甚至自備多台設備,電腦、平板、手機、實物投影機同時出動,不僅讓學生獲得有如實體課程的學習體驗,更能善用數位科技的便利提升教學成效,用心程度令人感動!

只不過學校再怎麼充分準備,最怕的還是遇到變化莫測與窒礙難行的規定。尤其這段期間,政府一方面要控管疫情發展,一方面要民眾逐漸適應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導致許多規定模糊不清,有彈性卻又設定複雜條件,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種種不確定性才是學校和家長最大的困擾。

最令民眾不解的是台灣疫情發展已較多數國家滯後,理應有許多經驗可參考,提早因應討論,預作規畫與模擬。然而從近期的疫苗、快篩、居隔和停課等方面的相應措施引發的問題看來,顯然並未做好準備。政府決策匆促且未能充分考量實務運作條件,相關資訊無法讓民眾充分理解,許多人力物力也跟不上規定需求,造成基層運作上的混亂與衝突,這些都增加人民的不安,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防疫與社會溝通成本。

台灣的防疫成果已有相當好的基礎,民眾的配合度也相當高,上位者若能更高瞻遠矚,中央與地方能以理性專業溝通,少一些政治口水,掌握基層狀況,提早制定務實可行的措施,相信民眾也能更安心的面對疫情衝擊。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

讓優質老師得到更多支持
閱讀更多

讓優質老師得到更多支持

一位才剛過半百的老師說他早已開始倒數自己離開學校的日子,同事都很納悶為什麼他這麼急著想退休?明明還有體力可以教好幾年,怎麼會不想多領幾年薪水?他的答案竟然是「覺得自己很難再精進,無法給學生更好的學習,不如早點去做更想做的事!」

實際上他是個熱愛創新教學的老師,平時喜歡從大量閱讀中尋找課堂上可以運用的教材,甚至因疫情不得已採線上教學後,也逼著自己用不熟悉的數位資源和技術來吸引學生注意,努力讓學生學習不離線。讓他萌生退意的真正原因,是身旁太多只想安逸混日子,總是照本宣科,一成不變的老師。他說不希望自己哪一天也變成一個只會按表操課的上課機器。

人總是有惰性,組織中也總會有較保守的人,只想用自己最習慣的方法做事,不願或不敢去改變。當這種人多了,組織也會出現惰性,一旦環境出現變化,就可能無法應變而陷入危機。一般企業可能因此倒閉,影響其員工生計;但學校怠惰不知長進,傷害的卻是一屆屆的莘莘學子。

公立學校面對少子化的壓力相對較小,加上教師法的保障,公校老師對市場競爭感受少很多,更容易有安於現狀的心態。較遺憾的是有些想積極改變的老師,無法在校內獲得支持,甚至被視為不合群的異類,導致熱情逐漸被磨滅。

所幸仍有不少優質的老師,秉持教育理想和熱忱,持續追求更好的教學品質,而隨著網路社群的發展,這些原本零散在各校的力量得以聚集起來,有助於強化老師改變的信念。政府和學校應更積極給予這些老師支持,讓更多教師或家長看到不同的教學可能與選擇,才能造福更多學子。

(圖照:aslysun / shutterstock.com)

感謝之餘 更需要理解
閱讀更多

感謝之餘 更需要理解

教師節前後,網路上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教師節祝福,有來自學生或家長的,也有來自學校或政府的,當然也少不了企業商家,想搭著感恩回饋的心來振興一下經濟的!一直銘記著幾位老師在求學過程中給予的指導,投身教育事業、為人父母後,更深刻感受教育現場老師的辛苦,也真心感謝所有努力付出的老師!

過去這一年多疫情肆虐下,全台老師也被迫「系統升級」,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新技術,找到新資源,將自己習慣已久的教室課堂教學,更新成陌生的線上教學模式。系統升級後勢必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需求,就算早已習慣使用數位教學,也少有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線上教學的經驗,突然間所有老師都成了新手上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其壓力真的可怕。

其實把時間往前拉,會發現這些年學校教育導入許多教學革新,學習共同體、活化教學、探究實作、素養教學、跨領域教學等等,都不斷在的考驗老師的教學知能,要求老師自我提升。只是過去有些老師選擇觀望,有些甚至抵抗,而這次大家沒得躲,只能跟上了。

然而,老師們的系統升級了,家長們也得配合升級。若還守著老觀念,用舊標準來檢視老師的教學,那許多老師的努力就會被忽略,用心會被誤解,理想會被質疑,成效自然很難(或來不及)被看見,漸漸的熱情也就會被磨滅,繼續精進的動力會流失,實為可惜。

身為孩子教育的合夥人,除了對老師表達感謝,家長更需要去理解。理解老師對教育的想法、教學設計的用意、班級經營的拿捏;還要理解環境制度的變化、現今教育的趨勢、孩子未來能力的需求。當老師獲得更多的理解認同,就會有更多的動力,與家長一起成就孩子的學習。

(圖照:Bapi Ray / shutterstock.com)

放假不停學 學習更多元
閱讀更多

放假不停學 學習更多元

自五月停課到現在,算是台灣學生最長的一次離校經驗,有人戲稱這是史上最長暑假,雖說期間各校努力實施線上教學,但學習模式和氛圍總是與實體上課不一樣,學生心態的確會較放鬆。如今疫情逐漸控制住,下周學生們將會回到學校,相信多數學生都非常期待,有些家長更是想要放鞭炮慶祝了!

這次的停課不停學,讓許多人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甚至認為未來的學習型態難以回頭,數位學習的能量將會更快速發展。而這種學習型態的改變,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學習節奏這件事。

傳統的學習依賴學校,而學校則以「學期」作為規劃教學活動的依據,將老師需要教的、學生需要學的,有計畫的排入二十周的課程中,親師生都很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每堂課、每個單元、或者每個定期評量的完成度,並做為檢視教與學的績效指標。這樣制式的學習一旦久了,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疲乏,的確需要寒暑假適度的休息和調整,以便重新起動下一學期的學習。

然而,從中小學生的身心和智能發展來看,學習的時間未必要有這麼清楚的起迄界線,學習的範圍也不該侷限在固定的課程單元。寒暑假的作用,除了讓師生得以喘口氣稍做休息,更可以藉此讓學生有機會和時間投入其他的學習,包括自己有興趣涉獵的課外活動,或是補強學期間較不熟稔的內容。

當資訊科技打破學習的時空疆界,許多的學習不需要在教室裡進行,不受限在制式的教材單元中;甚至無法於學校的學科課程裡得到滿足時,教育現場也需調整習慣已久的學習節奏,用更彈性和適性的思維,讓學習有更多可能性和延續性,放假一樣可以不停學。

(圖照:Jackie Niam / shutterstock.com)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閱讀更多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全國停課一個多月了,有老師開玩笑的說,沒有學生的校園裡,這學期真的是靜悄悄的來到尾聲!

這段期間隨著防疫警戒期限不斷延後,學校不斷在調整原訂的各種計畫,雖然線上教學盡可能的維持學生的學習進度,許多課程和活動都無法正常實施,對學生來說難免遺憾,卻也因此發展出許多創新的線上學習活動,讓師生感受到到資訊科技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

接著要進入暑假,在疫情沒有明顯趨緩的情形下,多數的營隊活動、暑期輔導、安親課程都被迫取消或轉型為線上。因此,如何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也成了最近學校和家長頭痛的課題。

許多學校會將暑期課程轉換為線上教學,然而一個多月來,許多學生已對網課感覺疲乏,學習參與度和效益也降低。因此學校在規劃暑期線上課程時,最好能善用科技,設計更不一樣的教學方式。例如商請家長透過直播方式,在職場進行職業介紹,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工作環境和內容;或者利用視訊會議或網路資源,安排平時課程中較不容易進行的學習活動,例如各類主題的生活分享、讀書會、專題探討、遊戲競賽等。

家長方面,以往暑假是孩子容易沉溺在網路的時候,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恐怕更依賴使用3C和網路。家長應該先和孩子溝通暑假的作息,事前規範3C使用的時間和目的,並且安排其他活動,包括課外閱讀、適當運動、家事參與等。

面對這波疫情,雖然學校和家長都承受很大壓力,但孩子的成長也不能因此中斷。相信只要多花點心思,透過良好的親師合作,相信能夠提供孩子精彩、豐富且有意義的暑期學習體驗,讓他們過個輕鬆但不過度放鬆的暑假。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免費網路資源  好教育不該是廉價的
閱讀更多

免費網路資源 好教育不該是廉價的

自從全台學校停課開始,數位教學資源成了維繫不停學的關鍵,於是各種網路上既有的線上教學平台使用者倍數成長,各級政府、學校或者民間機構,也積極蒐集整理各式資源,連教科書出版業者也全力支持,免費提供更多數位教材或學習資源,目的就是要讓前線作戰的老師們發揮教學專業,維持學生的學習成效。

最近也聽到有些老師分享,這次才驚覺原來網路上有這麼多數位媒材,有這麼多人在各種社群平台分享各種線上教學經驗和資源,就算之前較缺乏的內容,也在這段期間很快的就補上了,讓他們備課起來安心許多。重點是,多數的資源都是免費的!

這次停課不停學的確引出驚人的線上教學需求,也同時激發出台灣教育界許多數位資源製作的能量。然而,這些資源無論是來自教師個人、公益平台、政府機構或是民間企業,雖然多數是以免費形式提供給老師和學生使用,其實都要耗費許多時間、心力、專業以及經費累積而成。也就是說,那些資源都不該是免費的,只是有一群人願意去付出和承擔。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廉價的,除了人事、教材、設備、水電等這些顯而易見的費用外,還有許多隱藏在背後的成本,包括師資的養成與專業成長、課程與教材的設計、教學科技的導入、親師生關係的建立、學校行政的經驗累積,這些過程都是教育的成本,其投入的質量也都影響著教育的品質。

希望這次掀起的線上教學浪潮,除了讓大家發現數位資源開發的重要,也能關注到這些資源產生的成本。有句話說,免費往往才是最貴的,因為要承擔更多未知的風險。應該用更長遠而務實的角度去思考,無論是付費或共享,有對等的付出,才能持續獲得有品質的教學資源。

(圖照: CreamLabrador / shutterstock.com)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閱讀更多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台灣疫情未見趨緩,政府宣布延長三級防疫警戒,也就是全台將停課到學期末,甚至是到下學年開學為止。對已習慣線上教學的師生來說,除了期末測驗的方式有些困擾外,多延長停課兩週可能差別不大,然而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雪上加霜的開始。

從去年許多國家長期停課到目前台灣停課一個月的各種現象來看,中小學家長應該是最容易崩潰的一群人。除了少數覺得可以陪孩子學習是一件好事,多數家長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整天的作息和學習。剛開始得跟著孩子熟練線上學習工具,接著又擔心老師的教學進度、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長時間使用3C的問題。加上有些平常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突然都變成家長的責任,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家長情緒更容易起伏,親子關係也更容易緊張和衝突。

由於師生都在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成效勢必也會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用較寬鬆的標準,較正向的角度看待線上教學,接受更有彈性的教學進度和方式,甚至善用線上學習優勢,突破時空限制,彌補實體教學的不足。例如可重複觀看老師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提問避免尷尬、增加同儕討論分享的機會、依個人需求進行補救加強或加深加廣的學習等。

過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在內容和進度,較少在意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是否正確?在這波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浪潮之下,家長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看見孩子的學習過程,掌握其優缺點。不妨趁此機會,善用數位科技的特點,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畢竟那才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圖照: EstherQueen999 / shutterstock.com)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閱讀更多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全台延長停課時間消息一出,網路上立刻出現各種家長和老師的哀號,不少學生也開始想念和同學一起到校上課的時光。不過為了確實控制疫情發展,大家也都能諒解,只能想辦法自我調適。

兩周以來,多數師生應該都已熟悉線上教學的方法和步調。然而,當戰線一拉長,新鮮感逐漸減少時,一些未曾看過、想過的問題也開始浮現,不斷考驗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應變能力。

最常見的是部分學習動力不高,或者自制力不佳的孩子,開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邊聽課一邊開其他視窗做娛樂,甚至直接關掉視訊鏡頭與聲音,刻意不參與學習,於是一個「遠距中輟」的新名詞就這麼出現。老師面對螢幕中二三十位學生的畫面,的確很難辨別每位學生眼中看的和耳裡聽的。想要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要提升資訊能力,可能還要跳脫過去經驗框架,重新建立師生虛擬與實境交錯的教學關係。

此外,線上學習的評量也成了一大難題,無法使用傳統的紙筆測驗,勢必要採取多元評量。一般來說,多元評量用在平時成績通常較無爭議,老師也較容易找到替代方案,但用在段考或期末考時,評量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尤其在高中階段學期成績可能影響校內排名和大學繁星推薦資格時,評分太過主觀,或難以防弊的測驗,就很難讓在意的家長埋單!

這些難題,都是過去教學現場不容易遇到的,卻是未來無法避免的。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去省思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有哪些以為重要,卻未必有效幫助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哪些僵化已久的思維,限制著教學創新?或許在這波衝擊之後,可以看到更具前瞻又務實的教育情境。

(圖照: yayasya / shutterstock.com)

掌握學習本質 提升網課效果
閱讀更多

掌握學習本質 提升網課效果

受疫情影響,全台各級學校停課1周了,在「停課不停學」的最高指導原則下,各學校老師也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展開各種線上教學,有人從容不迫,有人匆忙上陣。為了幫助老師應付這麼突發的狀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學校到企業機構,也積極動起來提供各種教學資源和系統平台。短短7天中,台灣老師的線上教學功力明顯升級了!

也因為一切都來得太快,即便技術上大家都很快地上手,內容方面也不虞匱乏,但對於線上教學應有的樣貌和效果,大家還來不及建立共識,於是幾天運作下來,難免出現各種稱讚和批評。有人覺得老師線上教學能引起學生動機,也有人抱怨難以管控學生在電腦前實際的作為;有些覺得錄影教學缺乏互動,也有認為老師同步視訊干擾很多;有家長讚嘆按表操課讓學生作息正常,也有發現孩子整天盯著螢幕很容易失神且影響視力;不少人開始懷念到校上課的美好,同樣有人期待能繼續上網課。

這是全新的經驗,大家都在學習和摸索,不需期待和原本在校上課效果一樣,也不可能立即做到完美。「停課不停學」的精神,是停止到校上課,卻不停止學生學習,至於老師用什麼方式教學?應該看什麼方式最能達到讓學生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換句話說,無論是實體教室或線上教學,課程安排和教學設計的核心並未改變,就是要以學生學習為主體。

再者,良好的教學都要能依據學習者的需求或條件不同,適度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設計,甚至給予差異化和適性化的學習內容。因此,老師只要掌握這些核心的要素,相信就能不慌不亂,找到最佳的線上教學模式,給學生一趟有趣又有效的線上學習之旅。

(圖照:MIA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閱讀更多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自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後,雖然造成大規模的生命威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卻也在求生的意志下,激發出許多新的產業和生活型態,就連相對保守的學校教育,也不得不積極應變。

疫情對教育的衝擊,最直接的就是造成學校停課,當師生無法到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派不上用場,遠距教學的需求自然而生。加上近年來活化教學的觀念盛行,傳統單向式的遠距教學已無法滿足,於是各種強調互動性的線上教學平台開始被廣泛使用,許多過去默默累積卻乏人問津的數位教學資源,也突然成了老師們的救命丹。

以往老師們面對這些新開發的數位教學技術和資源,許多是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希望備而不用,就怕因不熟悉而壞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評量成果。這次受到疫情所逼,全國老師不得已都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也得做線上教學。而在這些半公開的數位平台上,家長或學校主管將更容易掌握教學狀況,於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準備的投入程度都將赤裸裸的展現,這對許多老師來說,恐怕是從未意料到的情境。

這波教學變革雖因疫情而起,但後續發展和影響,恐怕不會因疫情趨緩而消減。儘管線上教學無法完全取代教室現場的實體教學,但這波衝擊和嘗試後,師生必然會感受到數位平台可以強化教學和提升學習的功能。相信這樣的甜頭會讓許多老師願意更投入,也讓學生家長更期待。換句話說,這趨勢必然持續下去,只是速度和規模的問題而已。

既然這樣的教學變革趨勢難以再拒絕,老師和家長不如坦然接受,並且用更積極的態度去瞭解、熟悉和善用,將阻力轉換為助力,迎接後疫情教學時代的來臨。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閱讀更多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肆虐,世界各國的學校幾乎都已停課,線上教學反成當下學習方式的主流。台灣因防疫工作頗具成效,反成為極少數學校持續運作的國家。在這個時期,能夠讓學生上學,無論對孩子、家長或整體社會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儘管仍正常上課,多數學校也不敢大意,從寒假開始就積極推動線上教學的各項準備,以防萬一。開學以來,各校老師也都動起來,學習使用各種線上教學平台工具,而眾多的視訊軟體中,「ZOOM」的簡易便利性成了多數學校的選擇。

就在大家逐漸上手ZOOM軟體時,卻爆出該軟體有嚴重資安漏洞問題,嚴重到行政院直接下達指令要所屬機關和各級學校禁用。這必然引來眾多老師抱怨,畢竟視訊教學比一般視訊會議更複雜,老師事前的教學準備,師生對平台的熟悉等,都要花時間去練習和適應。

政府的禁令固然值得商榷,然而,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應有基本的認知,就是「突發狀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最單純的單槍投影教學簡報,都可能遇到設備故障、網路斷線等障礙,何況是更複雜的視訊軟體、線上學習平台等。

尤其當這些軟體系統是免費、主導權不在使用者身上時,沒有人能保證其功能、品質或機制不變。因此,老師要做的是學習更多種平台工具,預作模擬和準備,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一個優秀的老師,不會只有兩把刷子,或靠一招半式教遍天下。特別在強調活化教學的現今,老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學習與融會各種教學新知,才能面對各種情境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線上教學 師生新挑戰
閱讀更多

線上教學 師生新挑戰

為了因應新冠疫情可能造成學校停課的狀況,教育主管機關從開學前就已呼籲各級學校老師要提早準備線上教學的平台與內容,這段期間也看到政府和許多企業組織紛紛提供各種線上教學的資源和技術協助,網路上有非常多老師分享他們使用線上教學的案例,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即便如此,先前多數學校老師對線上教學仍處於一種被動消極的態度,大概覺得應該沒那麼嚴重吧!直到最近真的出現某高中因兩位學生確診而全校停課,大家才驚覺敵人已經兵臨城下,隨時會慘遭「毒」手,再不趕緊儲備自己的戰力,很可能會措手不及了。

於是這兩周可以看到許多學校積極辦理線上教學研習,老師們就算心裡有百般無奈,也多不敢輕忽,有人戲稱這應該是史上老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進步最快的時期。

然而,線上教學畢竟不同於實體教學,不只平台操作的技能,師生或同儕互動的方式,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熟悉的情境,老師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備課,要調整教學習慣,還要處理學生新的學習問題。不只是學生端軟硬體的使用問題,還有因好奇和興奮而不受控的挑戰。老師若無法熟悉操作,缺乏周延的課堂規範,或者急躁的想運用各種線上教學的技巧,卻忽略學生的適應狀況,線上教學的成效就很難期待了!

現階段線上教學仍只是個應急的替代方案,老師們不妨先求穩定,從較簡單的模式入門,等學生和自己都順利上手後,再來運用更多線上教學的功能,嘗試不同的教學變化。最重要的是,所有教學設計仍要緊扣學習目的,不要只為了嚐鮮而求變,才不會讓學習偏離了軌道。

學校防疫 也該超前部署
閱讀更多

學校防疫 也該超前部署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還很難預測,社會各界無不盡全力在防堵和因應。先前政府要求延後兩周開學,各級學校利用時間盡全力做好防疫準備,學生家長也都願意配合,但學校環境中的確存在較高的群聚感染風險,因此主管機關都對此防疫採高標準的警戒。

除要求做好入校三級防護,還要停辦或延後各種大型集會活動、校外教學、游泳課等,更明定一人確診停班,兩人確診全校停課的標準。畢竟校內一旦發生案例,影響層面之大,是難以估算的。

然而,政府雖制訂了停班停課標準,對於相關的因應補救措施,尚未見到足夠的規畫和討論,只建議學校預先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似乎小看了停班停課這件事。

停班停課所牽涉的不會只有學生學習如何持續的問題,還包括課程調整、活動辦理、師資調配、評量設定等等。尤其現在許多學校推動的多元學習或彈性課程,已不太適用傳統的「班級」思維。雖然政府希望學校減少跑班教學,但對許多學校而言,這並不是能輕易調整的課程規畫。換句話說,部分班級停班的問題不見得比全校停班少。

即便採取線上教學,也還有許多待克服的困難,例如學校和家庭的網路環境、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學生的線上學習規範等等,都是需要事前準備和練習的,更何況許多操作性課程難以透過線上教學完成,因此,不能期待線上學習完整取代原有的學習。

學校理應遵守政府防疫規範,但停課因應責任不能都交給學校自行承擔,既然要採取防疫超前部署,政府需要更積極去瞭解實務運作的困難,適度調整制度,積極整合資源,才能給學校充分支援,讓疫情對學生的傷害降到最低。

累積教學專業 從容面對改變
閱讀更多

累積教學專業 從容面對改變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社會各產業的正常運作,各級學校更是直接延後開學,這段時間雖然是以提前放暑假的概念來挪移課程,但政府、學校和許多民間單位都在此時積極推動線上學習的平台和內容,明顯刺激了數位教學的應用,算是意料之外的發展。

然而,新的教學科技運用對多數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即便現在的技術已經把操作介面盡量簡化,功能也相當齊全,但要熟練的運用,使其發揮預期的教學成效,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除了資訊能力和使用經驗,老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更是重要。換句話說,老師越是具備活化教學能力和習慣,就越能應付不同的教學狀況,突破教學限制。

問題關鍵在於教師活化教學的素養,非一蹴可及,需靠平時的累積,以及接受改變的意願。如果老師總是固守習慣的教學方法,害怕嘗試新的事物,自然難以在教學上做到活化創新;再者,即便老師有意願,但缺乏足夠的行政支持與有效的課程領導,甚至受到排擠阻撓,老師活化創新的熱忱也很快被消磨殆盡。

這幾年無論是教育制度、課程理念或教學方法,都產生許多變革。不斷吸收教育新知,強化課程教學專業,適度活化創新已是老師無法迴避的課題。然而這過程必然有許多壓力和困難,不該是老師單打獨鬥的挑戰,必須以團體戰的模式,透過專業積極的課程領導,才能讓老師們持續投入教學研究,不僅強化個人的教學素養,同時累積教學團隊的專業形象,讓家長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