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有一群家長,深覺各地的公園遊具被大量更換成非常相似的罐頭遊具模組,雖然強調安全,但尺寸低矮,挑戰性低,功能不足,根本引不起孩子的遊興,於是組成「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6年來成功推動約二百座公園遊戲場改建案,掀起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新革命,讓孩子更想盡情的在公園裡玩耍。
的確在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是公園或校園的遊樂設施,安全性總是被當作最優先考量,大人也多以預防受傷的態度來要求孩童,常提醒孩子不要溜太快,盪太高,跳太遠。於是許多傳統的遊樂設施被拆除,換成一點都不刺激的現代遊具。
然而根據研究,兒童遊戲場中各種旋轉、攀爬、彈跳或溜滑的動作,都在增加他們統合肌肉、關節、骨骼等組織知覺的機會,對孩童身心發展非常重要。此外,讓孩子接觸多元的材質,例如石材、鐵鍊、木頭、草地、沙坑等,能豐富孩子的觸覺刺激,也有助於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刻意避免這些略有危險性的動作和環境,看似保護孩子,卻是在剝奪孩子學習避險的機會,反而弱化孩童對於危險的判斷與避免能力。
自從在學校推動帶學生登百岳、泳渡日月潭和單車環台這些具挑戰性的活動,常有人會問學校不怕發生危險嗎?萬一學生受傷家長能接受嗎?實際上,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重點在於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只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做好相關醫護準備,即便真的摔了、扭了,也能減低受傷程度,這樣的風險應該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無法承受任何傷害,孩子將失去很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更難培養面對更大挑戰和困難的能力。畢竟溫室裡的花朵,終將難以抵抗現實環境中的日曬雨淋。
(圖照:Tanya Consaul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