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放手讓孩子跑跳動 學習自我保護
閱讀更多

放手讓孩子跑跳動 學習自我保護

近幾年台灣有一群家長,深覺各地的公園遊具被大量更換成非常相似的罐頭遊具模組,雖然強調安全,但尺寸低矮,挑戰性低,功能不足,根本引不起孩子的遊興,於是組成「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6年來成功推動約二百座公園遊戲場改建案,掀起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新革命,讓孩子更想盡情的在公園裡玩耍。

的確在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是公園或校園的遊樂設施,安全性總是被當作最優先考量,大人也多以預防受傷的態度來要求孩童,常提醒孩子不要溜太快,盪太高,跳太遠。於是許多傳統的遊樂設施被拆除,換成一點都不刺激的現代遊具。

然而根據研究,兒童遊戲場中各種旋轉、攀爬、彈跳或溜滑的動作,都在增加他們統合肌肉、關節、骨骼等組織知覺的機會,對孩童身心發展非常重要。此外,讓孩子接觸多元的材質,例如石材、鐵鍊、木頭、草地、沙坑等,能豐富孩子的觸覺刺激,也有助於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刻意避免這些略有危險性的動作和環境,看似保護孩子,卻是在剝奪孩子學習避險的機會,反而弱化孩童對於危險的判斷與避免能力。

自從在學校推動帶學生登百岳、泳渡日月潭和單車環台這些具挑戰性的活動,常有人會問學校不怕發生危險嗎?萬一學生受傷家長能接受嗎?實際上,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重點在於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只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做好相關醫護準備,即便真的摔了、扭了,也能減低受傷程度,這樣的風險應該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無法承受任何傷害,孩子將失去很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更難培養面對更大挑戰和困難的能力。畢竟溫室裡的花朵,終將難以抵抗現實環境中的日曬雨淋。

(圖照:Tanya Consaul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

提高避險能力 減少溺水意外
閱讀更多

提高避險能力 減少溺水意外

台灣疫情趨緩,又正值暑假,許多人迫不及待前往海邊、溪中戲水,一方面驅走酷夏的炎熱,同時解放被疫情壓抑已久的心靈。然而,近日也發生多起溺水意外事件,奪走寶貴生命。每每看到此類新聞,除了感到不捨,更覺得政府和教育單位應該還可以多做些什麼,來降低悲劇的發生。

這些溺水事件的原因,主要就是不諳水性和過度自信,即使岸邊立有各種警告標示,戲水民眾仍會覺得看起來很安全,就輕忽開放水域的潛藏風險,一旦發生意外,也因缺乏自救或救人能力,增加遇難的風險。

政府除了加強宣導外,還可以增加急救設施來降低傷害。好比近幾年「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努力在每個高山山屋中放置高海拔加壓艙,就是一種減低高山症危害生命的有效方式。因此,若能在那些熱門的戲水場域,在岸邊多設置救生圈和AED等急救設施,應能提高意外發生後的救援機會。

當然,最好能從源頭去預防和避免危險,採取更積極主動的避險教育。學校除了一般的游泳課程外,也應納入水中自救、基本救生的學習,即便技術無法純熟,但多一份瞭解和練習,就能降低一些風險。

實際上,這樣的學習很難在學校中落實,還需要結合社會教育的資源,例如獎勵補助各公民營游泳池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利用假期上課,並列為必要的學習項目。若能在防災教育場所建置類似開放水域的環境,提供相關的水域體驗與自救課程,相信效果會更顯著。

台灣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政府的開放山林政策,也鼓勵民眾多接觸這些好山好水,於此同時,也需要民眾提高對野外環境風險的瞭解,做好預防措施,增加應變能力,才能更安全與自在的體驗自然之美。

(圖照:Tom Wang / shutterstock.com )

才華無貴賤 能力態度判高下
閱讀更多

才華無貴賤 能力態度判高下

前陣子台灣職棒進行選秀,一位自建中和台大畢業的選手獲得指名,不止媒體報導,也因台大教授的分享引發議論,有人質疑讀了這麼好的學校科系,這樣的選擇豈不浪費過去的學習?但多數人都很肯定他追築夢想的毅力和勇氣。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引起關注,其實都因為潛意識裡仍把「學霸」和「職棒選手」視為不相關,或是不同層次的兩種角色,自然產生「這麼會讀書,卻去打職棒」的訝異。儘管大眾的觀念已較開放進步,能獲得更多肯定與支持,但相信要抵抗周遭對學霸光環的期待,走一條不一樣的路,面對的掙扎和壓力依舊不小。

華人傳統的觀念裡,對不同專長和學習過程,仍多少存有高低貴賤的框架。讀書被當作一種聰明才智的象徵,是較高階的能力,其他在運動、藝術、烹飪、工匠等技術能力,通常被視為讀書以外的「特殊專長」。所以當名校生去打職棒,大家會覺得很特別;同樣的若有從小打棒球又能考上台大,也會覺得難能可貴。

也就是這樣的觀念束縛,讓許多擁有不同能力專長的孩子,總要先經過一段讀書考試的折磨考驗後,才「不得已」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甚至因為會讀書,必須無視或放棄自己更喜歡的天賦能力。

這位職棒新人真正讓人讚賞的不是他會讀書也會打球,而是他的努力和堅持,以及自我瞭解與負責態度。實際上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同時具備多項才華的人,各行各業中擁有高學歷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判定高下的不是智商和學歷,而是特質和能力。我們的下一代更需要的是能認清自己的才能與志向,立定各階段的目標,不斷學習新知和增進所需的各種能力,不管做什麼都盡力追求更好的表現,才是在未來具備競爭力的要件。

(圖照:Brocreative/ shutterstock.com )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閱讀更多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言語暴力難發現 孩子其實很受傷
閱讀更多

言語暴力難發現 孩子其實很受傷

隨著社會發展,國人對兒童保護觀念也不斷進步,不僅立法約束體罰或肢體暴力等行為,對兒童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近日有社福團體公布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近三年兒童遭精神不當對待的人數不斷攀升。各種精神遭不當對待情境中,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執、使用言語暴力」,其他如「父母期待孩子聽話,不允許有任何反抗」、「親子衝突,認為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問題」等。

在學校教育現場也常可見因不健全的家庭或親子關係,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父母常基於管教或保護的用意,加上不會立即出現明顯疼痛或傷痕,因此傷害不容易被發現。且有些時候傷害是延遲性的,慢慢積累在孩子心中,導致兒童產生憤怒、焦慮甚至憂鬱情緒,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行為。

有些言語暴力是直接而強烈的,孩子產生的反應(如害怕而哭泣)也很明顯;然而有些不當語言對待卻不容易察覺,尤其是那些羞辱性的、欺騙性的,甚至是開玩笑性質的語言,往往更容易混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打擊孩子的自信。

這幾年常聽到的「情緒勒索」,也是父母常會無意間壓抑孩子的一種互動方式。例如「我辛苦把你養大,你就該聽我的」、「我這麼做也是為你好,你應該要心存感激」等,那些聽起來是善意的語言,可能只是刻意忽視孩子需求,想簡化溝通理解的藉口。

孩子因不對等的年齡、體型或權力關係,面對這類精神不當對待的語言,通常無法也不知如何反抗,累積的創傷也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顯現。唯有父母隨時檢視自己的語言用詞,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這些對待方式,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不當對待,也更能讓孩子理解與接受父母的用心。

(圖照:MH-Lee / shutterstock.com )

投入資源 提升運動風氣
閱讀更多

投入資源 提升運動風氣

東京奧運精彩閉幕,雖然沒有滿場觀眾的加油,選手們依然在場上奮力不懈,努力展現訓練多年的成果。看著閉幕典禮中剪輯出各種勝利、失敗、歡呼和淚水的畫面,我們知道這場盛會雖畫下句點,但許多運動員的夢想尚未結束,他們已瞄準往後的奧運和各種賽事,準備投入艱苦漫長的訓練。

台灣選手這次創造歷年最多獎牌紀錄,再次帶動國人對多項運動的投入和關注。聽說最近許多羽球場館都預約爆滿,讓人想起球后戴資穎當年放棄世錦賽選擇參加世大運時,就是希望在台灣比賽讓更多人看見,進而帶動更多人喜愛羽球運動的最佳印證。

每次這些國際重量級運動賽事之後,總會有人呼籲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選手。然而政府的預算畢竟有限,難以全盤支撐各種運動項目的發展,因此也需要民間力量的加入。今年幾位獲獎好手都特別公開感謝企業的長期支持,讓這些企業的付出能被看見,相信能帶動更多企業加入。

除了資源投入,整體運動風氣更是發展各種運動項目的基礎,當越多人參與,就越能激發出更多好手;當越多人關注,就越能引入企業資源。這些年台灣的個人運動訓練或路跑賽事,到各種球隊的競賽可說一年四季不斷,再透過專業的運動行銷和多元媒體宣傳,整體運動市場的規模顯著增加,相信對整體的運動發展會有更正向的幫助。

然而發展運動最難的關卡,還是要扭轉於國人對投入運動專業的偏差觀念。若能強化多元適性發展的教育觀,不再用「不讀書才去運動」的貶抑眼光去看待那些運動專長的孩子,也不再侷限運動員生涯發展的範疇,相信國人在運動賽場上的成績會更為亮眼,會創造更多精彩感人的畫面。

(圖照: Lyudmyla Kharlamova / shutterstock.com)

用成熟心態    看待競賽專業
閱讀更多

用成熟心態 看待競賽專業

上周多位台灣好手都在東京奧運賽場上斬獲佳績,尤其幾場精采刺激的賽事,都讓螢幕前加油的國人心跳加速,不時跟著選手的表現興奮歡呼或惋惜哀嘆,許多人開玩笑說看完幾場比賽心臟被鍛鍊得更強了,有些人則說緊張到不敢看比賽,深怕自己「帶衰」害台灣選手輸掉比賽。

相信每位參賽者都想贏得比賽,即便實力有所差距,也會盡力爭取最好的成績。只是賽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每種世界級的頂尖賽事,總會出現讓大家驚豔的冷門黑馬,也難免會有不如預期的中箭落馬。換個角度想,這也正是這些競賽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盛大華麗的賽事,除了比賽的結果,一定還有許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地方,包括選手們的賽前準備、賽場上的各種戰術策略、臨場應變、選手與教練、隊友和對手的互動,賽前賽後的各項數據,都有許多可看之處。拜攝影和資訊科技之賜,場上或幕後的各種畫面與故事,都很容易被捕捉呈現,不僅讓觀賽過程增加許多樂趣,也能有更多的感受和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奧運不僅台灣選手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都有提升,國人對各種比賽結果的反應也更加成熟。相較於過去總期待選手們「為國爭光」,現在國人更能以「與有榮焉」來同享勝利喜悅,以「雖敗猶榮」來欣賞拚鬥的過程。即便對失敗表現有所評論,也都相當理性客觀,少了非理性的謾罵批評,也不隨便扣上輸掉國家榮譽的大帽子。

能夠站上奧運的賽場是何等不易,只要盡力表現,無論輸贏都值得大家肯定。相信越多人以欣賞和支持專業的心態看待比賽,就更有利於運動選手專注和享受競賽的過程,也越能創造更多佳績。

(圖照:kovop58 / shutterstock.com)

奧運精神為全球帶來勇氣
閱讀更多

奧運精神為全球帶來勇氣

2020年東京奧運,在疫情干擾下,延遲一年終於還是盛大登場了!透過各種影像和網路技術,從開幕式到各項比賽的精彩畫面,都能清楚呈現在世人面前,儘管少了看台上的觀眾加油聲,相信選手們也能感受到網路上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支持力量。

這四年一次的體壇盛會,對大部分人來說看熱鬧的成分居多,即便不很瞭解規則,看著選手努力拼搏的畫面以及各種分數的變化,情緒也會高漲,不自主的跟著歡呼或哀嘆。然而想看門道的,有關賽程、規則、隊伍、選手等鉅細靡遺的資訊,也都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到。

好比這次台灣柔道好手楊勇緯的金牌戰,當裁判宣布勝負時,相信螢幕前的觀眾應該都一臉錯愕,難以理解。然而沒多久網路上就可看到專家提供競賽規則說明,解了我們這些門外漢的疑惑。換句話說,這場大秀也是一次很棒的學習機會。

實際上,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的運動競技從訓練到競賽,從裝備到技術,都越來越科學化和細緻化。當我們越掌握那些競技的專業和難度,就越能瞭解能選手們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站上這最高的競技殿堂,也越能看懂那些運動的美學,進而感受選手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懊惱。

競賽總有輸贏,但最能感動人的,還是那些拼戰的過程,尤其看著選手們頂著龐大的壓力,強忍著身心的疲勞或傷痛,就算落後也堅持不放棄,盡力拿出最佳表現,那種勇氣和毅力,其實就是奧運殿堂所追求的精神,也是最能感染周遭,激勵人心的精神。

這兩年來全世界受到疫情的無情打擊,衷心希望這股奧運精神能為人們注入強大的力量,成功戰勝疫情,讓一切恢復正軌。

(圖照:Chaay_Tee / shutterstock.com)

12天的踩踏 一輩子的勇氣
閱讀更多

12天的踩踏 一輩子的勇氣

已經是康橋第12年舉辦高一單車環台活動了,對學校許多參加多次的師長來說,或許那就是一個體力和壓力都是沉重負荷的任務,但對於每個參加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家人而言,都是一次難以複製的獨特經驗。看著許多家長在臉書上分享的照片和文字,不難想像著他們心中的激動。就算有家長已經第三次站在終點迎接孩子環台歸來,就算每次都有著同樣的擔憂和感動,但因為主角不同,故事和感受就會不同。

12天的單車環台,只要經過訓練並不算太難,卻也非輕鬆簡單。除了要越過北宜和南迴公路兩個長上坡,每天長距離的騎乘,面對日曬風吹雨淋,無論體力和精神都是挑戰,稍有鬆懈,就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從騎乘速度、前後車距、隊伍秩序都必須加以要求。就算是休息、用餐、就寢,都有需配合遵守的規範,才能幫助學生平安的完成任務。兼具熱血又冷酷的15、6歲青少年,要忍著心性去配合這些要求,也可說是另一種自我挑戰。

單車環台已是常見的活動,可能每天都有人在環台的路程上,規模有大有小,年齡層也很廣泛,然而要帶著近300人的師生進行12天的環台,活動的複雜度和風險性絕對是不同等級。周延的規畫、足夠的訓練、完善的後勤以及機動的應變,每個細節都影響著活動的順暢與安全。對於承辦的單位來說,都是非常辛苦的。之所以願意承受這樣的高壓,不外乎就是希望讓這群孩子磨練出更強健的體魄、更沉穩的心性、更寬廣的眼界,然後有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未來的每個挑戰。

孩子不會突然就轉大人,這12天的成年禮也只是個儀式,然而一旦鳴槍開始,父母師長只能陪伴和加油,看著他們努力踩踏往前吧!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鍛鍊過程才是成長的養分
閱讀更多

鍛鍊過程才是成長的養分

10天前在台東參加113公里半程超鐵賽,騎自行車時因與遊覽車擦撞而摔車,所幸並未傷及骨頭及頭部。相較之前曾在訓練中不慎摔車造成骨裂,被迫休息好幾個月無法參賽,這次的傷勢並不嚴重,所以自己訂下兩周復原的目標,4月底繼續參加另一場已報名的113公里鐵人賽事。

感激許多親友同事對我表達慰問,我也特地寫信告訴大家,其實鐵人賽事還是非常安全的,個人參加了89場比賽才第一次摔車,之後會更加小心,卻不會因此退縮放棄。除了個性向來勇於接受挑戰,長期以來的鐵人訓練,也更強化自己對於克服困難的信念。相信這是許多熱愛鐵人賽事者都有的感受,也是我鼓勵公司夥伴、學校師生一起加入鐵人運動的原因之一。

任何運動賽事都有受傷的風險,難度越高的運動風險當然越高,也就越需要足夠的訓練和準備,才能減少受傷機會,或者降低傷害程度。雖然參賽的結果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但真正的成長和收穫,其實來自於扎實訓練的過程,以及在賽事中盡力突破自己的信念。許多第一次完成鐵人賽事的選手會流下感動的淚水,不光只是因為自己在時間內跑完全程,更多是因為長期承受了訓練的辛苦和壓力。

昨日有260位康橋高一學生踩上單車環台12天,這兩個月也有三個校區共近500位小六學生,分梯次往人生的第一座百岳「雪山」前進。為了圓夢,他們都歷經了長時間的訓練,學校也做了周延的準備。

其實孩子大可以透過書籍、影片去「知道」攀登百岳或騎車環台有多辛苦,但我們知道,只有親身體驗,那些長期訓練所累積的辛苦,才會是他們成長茁壯的養分;那些跌倒再爬起來的經歷,才能成為進化的能量。
學習登山 向山學習
閱讀更多

學習登山 向山學習

「走在七上八下的合歡山西北峰路段,面對眼前一個個長上坡和大下坡,連師長都倍覺辛苦,孩子們卻沒有太多抱怨,落差大的地方他們會彼此提醒腳步,走累了會相互打氣,還有學生偷偷幫無法登頂的老師帶回嚮導煮的高山奶茶,從天未亮走到天黑,這趟山路除了大自然的美,更看到學生們的真與善!」

這是上周跟著一群八年級學生攀登合歡群峰的老師寫下的心情,這些孩子經過八次的山訓,在學校周全的行政與醫療規畫下,用三天時間攀登五座合歡山百岳,包括來回14個小時的合歡西北峰。許多家長在臉書寫下感動,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不會安排的活動,藉由學校的安排,他們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潛能。

我們常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遠!有些孩子一開始不認為自己能走到西峰,甚至連醫療團隊也預設他們只能走到北峰,但最後都在團隊的協助下,跟著隊伍走完全程,令人感動!這也是學校辦理這種高挑戰性的登山活動的目的之一,讓孩子學習相信自己和團隊的力量,別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當然,登山不會一切如意。在這次四個梯次的行程中,有豔陽高照的好天氣,也有零度濕冷的惡劣天候,學生不只學會繼續往前的勇氣,也學到安全撤退的智慧。或許孩子們將來不一定會再登高山,但這趟路程已經讓他們知道該安全的親近山林,謙卑的面對大自然。

台灣的山岳非常美,許多國外山友也會特地來台灣爬山,反而台灣孩子少有機會嘗試,非常可惜。這十年來我們帶領了超過4700位小六和國二的學生攀登玉山、雪山、嘉明湖、合歡群峰等百岳,未來還要繼續辦下去,讓更多孩子學習登山,也向山學習。
強化泳技 減少溺水意外
閱讀更多

強化泳技 減少溺水意外

最近新聞上溺水事件頻傳,奪走不少寶貴生命。其中有父親不顧自己不諳水性,急著下水想要營救落水的女兒,雖然女兒成功被救起,但父親不幸溺斃,父愛偉大,更是讓人感到難過和不捨。

依據統計,台灣每年都有數十人因溺水死亡,暑假時間更是溺水意外的高峰期。然而這些意外會發生的原因,有些是因為過於輕忽「危險」的存在,例如在風浪極大的海邊活動,或者未穿戴必要的救生裝備;或者缺乏足夠處理溺水事件的觀念和能力,包括自身的水中自救和救人能力,進而讓自己身處於高度溺水風險中。

要預防溺水意外,最重要的還是從教育做起。由於過去政府對游泳教育的忽視,游泳池設備和相關師資建置方面都明顯不足,國人平均可使用游泳池的比例過低。多年前政府雖提出增建游泳池的政策,但仍遠不及鄰近國家日本。

硬體建設和師資的不足,直接影響游泳課程的完整性和專業性,一般中小學的游泳課程,常受限於場地和季節的限制,無法提供足夠的游泳教學,甚至只能安排「戶外教學」形式的游泳課,學童想要提升游泳能力,家長往往需要另行安排學習。

再者,一般的游泳教學只著重在泳式的學習,缺乏水中自救的教學。教育部雖然訂定了中小學游泳及自救能力基本標準,但只侷限在泳池中立泳和漂浮動作,缺乏著裝自救的學習,更不用說踩不到底的開放水域的練習,而這些反而是多數溺水事件會發生的實際情況。

希望政府有更積極作為,或許難以大量增加中小學校舍的泳池數量和師資配置,仍可增加預算,結合民間和其他公有資源,補助中小學生利用寒暑假強化游泳技能,將開放水域練習列入必要的學習項目,才能提升水上活動的安全性,減少憾事發生。
陪孩子運動吧!
閱讀更多

陪孩子運動吧!

4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已進入火熱的16強淘汰賽,這項號稱全世界最多人關注的球賽,無論是看門道或看熱鬧的,看球技還是看球星的,這段期間引發的足球熱潮真的讓人難以抵擋。儘管球員在場上奔馳了近百分鐘,仍可能一球未進,但每個妙傳助攻,每次起腳勁射,都讓觀眾充滿期待,當然也有更多的失落。或許就因為得分不易,更提高了足球賽過程的張力!

足球在台灣雖不算是最熱門的球類,可能礙於場地和比賽人數的需要,要大力推展這項運動並不容易。所幸這幾年在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廣下,兒童和青少年的足球運動有不錯的發展,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舉辦足球賽,感覺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參與這項非常耗體力,甚至容易衝撞受傷的運動,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從小培養運動習慣非常重要,只是運動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除了要有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地,有時還需要有專業的指導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才能讓運動持之以恆且避免受傷。因此,光靠學校體育課是不夠的,應鼓勵孩子多利用假日參與體育活動。尤其是漫長暑假,若能安排一些具有專業指導的運動課程或營隊,讓孩子探索更多運動的樂趣,結交共同興趣的朋友,更能激發孩子對運動的熱情。

當然,最理想的情境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運動。然而台灣過去的教育太不重視運動習慣的養成,所以現在的父母其實多數懶得運動,就算會要求孩子運動,總少了些說服力。所以,家長最好也能改變自己,強迫自己跟著運動,不僅可以透過自身的參與去感染孩子,也能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何樂而不為?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閱讀更多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上周末總算如願完成人生第一場超級鐵人三項賽事,全程226公里,從清晨奮戰到天黑,耗費14小時又33分鐘。以六旬之齡,是很值得驕傲的成績了!

儘管一年來已做足了訓練和準備,面對這種高難度的挑戰,無論身心都還是吃足了苦頭,尤其180公里的自行車,有一半的距離是逆風而行,非常辛苦,偶爾陣風,還有被吹倒的可能。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握緊把手,壓低姿勢,更加用力,更加專注,就是要完賽!

多數人都認為鐵人三項是極度自我挑戰的運動。實際上,若有夥伴的相互激勵,更能讓自己在辛苦的訓練和賽程中堅持下去。因此從一開始就採取團體戰的策略,在集團中召集運動同好,一起練習,一起參賽,慢慢形成集團的風氣,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已成台灣最多員工完成鐵人三項的集團。

除了共同參賽的夥伴外,團隊的力量也發揮在各種行政支援和後勤補給上,不僅讓賽前的準備更有效率,完成賽事的機會更高,成績也更好。尤其這次超級鐵人賽中,集團夥伴的全程陪伴和各種即時能量補給,是幫助我們完成挑戰的重要因素。

這兩周,康橋學校有252位高一孩子也踏上自己的「傳騎」之旅,一千公里的單車騎行環台。九年來已超過兩千位孩子參與此一壯遊活動,當中難免摔車受傷,或是體力負荷已達極限,卻少有人因此放棄。甚至有體力好的孩子自願在隊伍前領騎,只為了幫助同學減少風阻,好讓大家在16歲一起完成艱難的挑戰。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從全年級的登百岳、泳度日月潭、東海岸健行到單車環台,我們都期待孩子在挑戰的過程中體會和牢記這種團隊精神,因為那是他們面對未來挑戰不可或缺的力量。
鐵人三項 一種人生態度
閱讀更多

鐵人三項 一種人生態度

為了在邁入第六十個年頭之前,參加人生第一場226公里超級鐵人賽,已積極準備了半年,其間號召了許多同事一起訓練。上周末帶領集團165位夥伴,大家信心滿滿的前往台東參賽,其中27位參加226超級鐵人賽。孰料老天爺給了一個更大的關卡,幾天的豪大雨造成自行車賽道多處土石流,為了顧及選手安全,主辦單位只能取消自行車項目,於是超級鐵人三項頓時成了超級鐵人二項了。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儘管做好萬全準備,還是難敵大自然的力量。雖說未能如願完成第一場超級鐵人三項賽事,難免有點遺憾,但安全畢竟是最重要的,渺小的我們犯不著跟老天硬著來。完成了第75場鐵人三項競賽,對於這樣的處境反而可以更坦然面對。或許因為長期從事這項運動,已將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只不過這次做不到的,那就下次再來吧!

一開始參加鐵人三項,追求的是完賽時的成就感,現在卻越來越能享受過程中與自己身體的對話。多數時間能依照自己設定的速度前進,代表著對身心狀況的充分掌握;偶而受到天候或其他因素影響而減緩速度,表示準備還不夠充分,那就提醒自己,下次別輕忽了鍛鍊。

應該就是一種人生態度吧!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越是能做好準備,提升自己的實力,就越能從容以對。這是在基本不過的道理,鐵人三項如此,學習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已和集團夥伴約好明年4月再來挑戰226超級鐵人,繼續為自己設定訓練的目標。有人問我要跑到幾歲?想想現在的賽場上,還有不少前輩持續前進著,而我的成績也還能勝過不少年輕小伙子,那又何必給自己設限?能跑就跑,跑不動了,再換下一個可以挑戰的目標吧!
四肢和頭腦一起發達
閱讀更多

四肢和頭腦一起發達

2017世大運在熱鬧中展開序幕,雖然場外抗議事件一度讓開幕典禮出了些狀況,但總算應變得宜且順利完成。而典禮的策劃和設計尤其讓大家驚豔,場中央大型LED地面所製造出的影像效果,展現台灣科技和文化進步的一面,相信讓所有見證者印象深刻。

世界大學運動會聚集了各國頂尖的大學運動好手,其中不少選手正值技術和體力顛峰,往往也是各國奧運代表的班底,所以世大運也有小型奧運之稱。台灣能有機會舉辦這麼大規模的體育賽事,讓國人可以就近觀賞選手在競技場上的拼勁和美技,一同加油喝采,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除了引起國人對各種運動選手的關注,希望能藉此激發國人對運動的重視,讓更多人培養運動習慣,這應該是舉辦大型運動盛會的重要目的。

華人社會對運動的投入程度向來不及西方國家,這應該和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長久以來獨尊智育的結果,讀書的重要性高於一切,那些從事體育發展的學生,常是被認為不擅長讀書考試的孩子。幸而這些年來許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運動更有助於大腦發展,提昇學習效果和專注力。包括台師大團隊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國中生的體適能成績與升學測驗成績有正相關,且差距足以產生明顯學校落點的差異。

也就是說,四肢發達頭腦並不會簡單!相反的,許多在學校或職場中表現突出的人才,都會有固定運動習慣。而養成運動習慣的最佳方式,就是從家庭和學校做起。只是過去的教育偏差,讓許多現代父母也不愛運動,因此學校就得更積極改變觀念,包括課程設計和行政措施上,都盡可能不輕易犧牲學生運動的機會,才不至讓此錯誤繼續影響下一代!
學習放手的課題
閱讀更多

學習放手的課題

前兩周康橋258位高一學生,歷經12天的辛苦騎乘,無論烈日、強風、冷雨,他們都只能靠自己的雙腳雙手,靠同伴們相互的打氣扶持,靠師長的指揮引導,完成16歲青春最難忘的一次單車環台壯遊。

每年在這個活動中,看那些孩子從出發時的興奮表情,到結束時自信的樣貌,知道他們熬過了許多體力和心態的關卡,心裡頭總是充滿欣慰。然而最讓我感動的畫面,是那些在終點迎接的家長,無論是熱情的擁抱,或含蓄的拍拍肩膀,那都代表著12天滿滿的關愛和擔憂。我想在那一刻,不只學生完成了壯舉,家長們也修練了放手的勇氣,都該感到驕傲!

有人說為人父母,其實就是不斷學習放手的過程。從小嬰孩時學站學走,到牽著小手送進學校,長大後看著孩子面對各種學習、工作、情感的難題,父母能主導的,該插手的事情愈來愈少。也唯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學習和成長,才有能力去面對更多更難的挑戰。

多數父母其實都懂得這個道理,但真要做到並不容易,畢竟孩子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看到孩子跌倒,有多少家長能忍著不衝過去攙扶?預期孩子面對困難危險,家長怎會不擔心害怕?

所以,當我們為學生設計具挑戰性的活動時,也等於在安排機會讓父母學習放手。必須透過事前周延的規畫準備,充分的溝通理解,加上活動當中嚴謹的安全防護,才能讓家長願意信任學校,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相對的,如何拿捏保護的程度,又不失活動挑戰的難度,對學校而言也是一種放手的學習。

雄鷹若不離巢,如何展翅飛翔?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卻往往被大人過多的保護給框住了。學習放手,其實是家長和學校都要面對的課題。
競爭不該是教育的本質
閱讀更多

競爭不該是教育的本質

2016年里約奧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各項賽事,在這四年一次的運動盛會中,超過一萬一千多位來自各國的選手相互較勁,誰能摘下獎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每位選手盡全力拿出看家本領,不到最後不知鹿死誰手的過程,才是讓人跟著血脈噴張的戲碼。

在這麼多的比賽項目與選手中,最後能站上頒獎台在奧運史上留名的也只有少數,除了對該項運動有特別喜好者外,一般觀眾的關注焦點通常也只在少數運動明星上。當然偶爾會有永不放棄的感人畫面,但多數落敗者是不太受到注意的,儘管這些能登上奧運殿堂的都已經是各國頂尖好手。

不僅運動競賽如此,學術科學競賽也差不多,每年的各項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國際科展等高強度的比賽中,能夠代表參賽的都已是全國前幾名資優生,但如果沒能拿到獎牌,大概也沒多少人知道這些學生,更不用說還有那些未能當上國手,但已是各校頂尖的學生。當我們以競爭的角度去看事情時,大概就很難避免這種「贏者全拿」的偏差,這或許是競賽場上的殘酷事實。然而,當我們用同樣的競爭視角去看待教育這件事,就只會關注誰是班上第一名?誰拿了市長獎?哪些人考上第一志願?多少人錄取台大醫科?至於其他學生的表現,不是重點!

當頂尖學生的光環太過耀眼,會讓人看不到身旁同學的微小亮點;當分數高的掌聲太吸引人,就讓人聽不見其他學生的微弱美聲。漸漸的,其他人的優點變得不太重要,他們的潛能也會被埋沒。

雖然適當的評比可以判斷學習成效,刺激學習動機,但教育的本質不該是競爭。理想的學習過程,應該透過更多協同合作,讓不同專長的孩子彼此觀摩,互相激勵,藉以成就每個孩子的發展,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奧運舞台。
登山教育就該從小做起
閱讀更多

登山教育就該從小做起

近日有人以聳動的標題質疑帶小學生登玉山領畢業證書,是過度輕忽高山症的行為,此文也引發許多討論,更有人直接點名帶動這個風氣的康橋,對我們辦理該活動有許多批評。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不同意見,但更希望視聽大眾對事件的本質和問題有更清楚的理解。

從8年前舉辦學生登玉山(後改登雪山)活動開始,我們對孩子在高山上可能遇到的風險就採取非常嚴謹的因應態度,除了加強平日體能和登山技巧訓練外,面對無法預測的高山症,我們交給專業醫療團隊來診斷處置,同時讓所有帶隊的師長、學生及家長了解高山症的相關資訊及處理方式,也因為有這些充足的準備,3年來超過3千位學生登上玉山、雪山、嘉明湖或合歡群峰等百岳。過程中當然有不少師生出現輕重不等的高山病徵,但都在專業醫師的診治下平安完成任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絕不勉強登頂!

登山活動的重點是在於過程,希望讓學生親身感受高山的雄偉,知覺自我的渺小,以謙卑的心,盡自己的力,和夥伴一起面對挑戰。包括誠實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必要時得學會放棄。那是一趟有充分準備的學習之旅,絕非作秀之舉。

的確有些學校在未有足夠準備和正確觀念之下,舉辦了此類的活動,那些勉強學生登頂的例子,也確實讓人覺得不妥。然而,這正凸顯出台灣長期不重視登山教育,以至於多數人缺乏登高山的正確知識和經驗,才會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和作法,也增加登高山的傷亡案例。

台灣擁有豐富的登山資源,不是每個登山活動都有醫療隨行,所以我們更應從小教導學生認識山、親近山及愛護山,當越多孩子建立正確的登山知識,就越能降低未來登山的風險,減少急難救助的需要,這才是我們應該期待的結果。
摔跤,再站起來
閱讀更多

摔跤,再站起來

康橋266位高一學生上周五歷經12天的騎乘,完成生命中第一次的單車環台壯舉;本周也有277位小六學生分四梯次出發,挑戰人生中的第1座百岳-雪山;加上八年級的合歡群峰、九年級的橫度日月潭與中橫健行,每年學校從事這些體能和意志挑戰活動的學生都超過千人,動員的師長人數也非常可觀,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更是不在話下。

從事各種戶外活動都有風險,只要充分的事前準備和周全的配套,就能降低風險。這些學生在活動出發前,至少都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無論體能和技巧,都已達到一定的程度。加上過程中嚴謹的團隊紀律,妥當的安全與醫護人力配置,既使有狀況發生也能及時處理,將傷害減到最小。

不少朋友問我為何學校要耗費心力舉辦這些活動,讓學生承擔這些風險,原因很簡單,如果這些孩子從小沒有機會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就無法學習面對挫折和失敗,也不知如何避開危險,那麼將來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後,就必須由整個社會來承擔他們軟弱、逃避、無知或莽撞的風險!我相信這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人生本來就充滿逆境,父母無法永遠牽著孩子保護他們,小時候如果沒機會讓他們摔跤,將來就不知道如何爬起來?然而許多父母對孩子呵護備至,總以為等他們長大後自然就能學會應付挑戰。等到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可能已經重重跌落,花好幾倍力氣還未必再站得起來!

從8年前開始帶小六學生上玉山領畢業證書開始,看著孩子們在過程中的蛻變成長,我們就相信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值得做的!因為我們承擔的不只是這些學生的風險,更是對未來的社會責任!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