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公民教育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4/3/25
且隨即在網路的快速傳遞下,很快聚集更多學生和民眾到場外聲援,並引起國際注意,連國外的學生或僑民也主動發起串連。
這場驚動台灣和國際社會的學運,除看見數位世代對公共議題的關注方式不同,也提醒我們公民教育得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
任何公眾議題,本來就會因不同立場、角度、需求和意識型態,產生解釋與認知的差異,唯有經過公開的思辯與正當的程序,才能讓人民以理性態度去接受民主的決定,這也是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
越是複雜與影響層面廣泛的議題,越是需要時間和管道去溝通對話,傳統的公聽會、研討會已不足以應付時,讓資訊傳遞幾乎零時差也無國界網路平台,其實是有效的輔助管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最近的社會事件中可看出,網路的特性的確讓主事者難以用敷衍、矇騙或其他方式去逃避問題,卻也可能造成集體誤判。
網路世界讓資訊快速竄流,無遠弗屆,加上網民對資訊的接收多是被動且從眾的,多數情況並不會也不容易判斷資訊的正確性,更容易產生另一種人云亦云的主流假象。此時若有人刻意散播誤導資訊,造成負面效應的速度與範圍也更難管控。
面對這樣的數位世代,公民教育不能只教學生判斷試題選項對錯,而要培養更高程度的資訊判讀與綜合思考能力,否則大家仍習慣非黑即白、非藍即綠的二元思考,會讓公共議題難以被充分討論,民主素養恐難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