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還需要質變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7/9/12
有支持者覺得這樣可以挽救學生日漸低落的語文能力;也有人憂心這樣的文言文比例,仍會讓許多學生害怕國文,學習成效難以提升。各自有理,難定對錯。然而有不少老師點出關鍵不在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重要的是教學方法要能讓學生接受,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精采。
這幾年的確有更多老師願意採用創新活化的教學,讓國文教學過程更精采有趣。只是在這波爭論中,依舊有許多學生表達文言文學習經驗是痛苦乏味的,方法是死背僵化的,這代表還有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好好改變。
教學創新代表老師需具備更高的學科專業素養,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蒐集和閱讀更多相關素材,設計開發更多教學活動,甚至編寫補充教材等,多數老師未必想額外負擔這些工作,寧願用老方法安穩的教。
此外,即便老師願意改變教法,還要面臨評量的關卡,常常看到老師努力發展創新的教學設計,學生也學得很投入,卻因多數評量仍採用傳統題型,使其教學成效無法顯現在成績上,反遭家長質疑抱怨,讓老師倍感挫折。
課綱文白比例定案只是解決了量的問題,但從過往課綱修訂的經驗得知,量的增加不代表質的提升。也就是說,若無法進一步精進教師專業素養、強化教學支持系統和修正學習評量制度,以促成教學方法的改變,那麼國文教學(或文言文教學)的成效還是難以樂觀,提升國語文能力的期待,恐怕也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