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開放才能落實國際教育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4/2/25
早年家長提早把學生送出國留學,大部分是因為不滿國內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環境,或者不願意被困在升學壓力之下。然而近年來發現,除了不認同中學階段僵化的學習型態因素仍存在,越來越多家長看重的是孩子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國內大學不僅在世界大學排名中難有顯著地位,國際化的程度也普遍不足,因此選擇讓孩子到國外就讀大學,一方面培養語言能力,增加國際視野,也希望提高未來在世界各地就業發展的機會。
有些私立中等學校早就觀察到這波國際化的趨勢,除了在課程安排上提供雙語甚至全英語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申請國外大學以外,也積極在課程上建立與國際學校的連結關係,包括與國外高中或大學的課程合作、開辦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P)、成立國內SAT或AP測驗中心、申請WASC國際學校認證、導入國際文憑課程(IBDP)等。
可惜的是政府推動國際教育的積極度不足,對相關法規採取保守(或保護)的態度,讓想積極發展國際教育的學校仍覺得綁手綁腳,只能各自找空間發揮。相較之下,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早就是國際化教育的已開發國家,連中國大陸政府對國際教育的態度都比我們更開放、更積極。
再者,真正落實國際教育的成本非常高,若政府資源無法有效挹注,或者法令無法鬆綁,各級學校能發揮的空間仍然非常有限,國際教育就更難普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