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首次公布了大學「編制外」教師和公立大學同職級教師的薪資對照,結果發現不僅私立大學編制外教師比例過高,許多私立大學編制外教師的薪資甚至不到同職級公立大學教師的一半。一位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薪資不到5五萬元,還比不上稍有資歷的中小學教師,實在讓人對這些大學教授感到遺憾,也讓大家認清教育事業的營運現實!
大學聘用編制外教師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成本考量,尤其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招生狀況已不復以往盛況,減少人事成本一定是經營的必要手段。然而,低薪勢必難以留才,缺乏優質的教師,無論教學或研究品質也都難以提昇,對招生就更不利,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其實降低人事成本不是只有減少薪資一途,審慎檢視市場需求和學校利基,適度整合和淘汰不具競爭力的科系,將有限資源做有效運用,強化特色科系,仍有機會帶來發展的新契機,在過去十幾年其實不少類似的私立大學發展案例。
大學應具有開創性的本質,學校要發展不能只靠消極縮減預算,反而應該投入更多研究發展,實施更優質的教學,這需要優秀的人才和精良的設備。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學費長期凍漲的政策限制下,連資源充沛的頂尖大學薪資待遇都難以和國外優質大學競爭,一般私立大學想要有效提昇教師待遇,更是難上加難!
優質的教育向來不是廉價的,政府若要整體提昇品質,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政府財力既然難以全面顧及,就應當讓私校的收費和營運有更多彈性空間,只要做好相關配套和品質管控,其他就讓市場需求來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