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良木方能棲良禽
閱讀更多

良木方能棲良禽

教育部最近首次公布了大學「編制外」教師和公立大學同職級教師的薪資對照,結果發現不僅私立大學編制外教師比例過高,許多私立大學編制外教師的薪資甚至不到同職級公立大學教師的一半。一位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薪資不到5五萬元,還比不上稍有資歷的中小學教師,實在讓人對這些大學教授感到遺憾,也讓大家認清教育事業的營運現實!

大學聘用編制外教師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成本考量,尤其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招生狀況已不復以往盛況,減少人事成本一定是經營的必要手段。然而,低薪勢必難以留才,缺乏優質的教師,無論教學或研究品質也都難以提昇,對招生就更不利,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其實降低人事成本不是只有減少薪資一途,審慎檢視市場需求和學校利基,適度整合和淘汰不具競爭力的科系,將有限資源做有效運用,強化特色科系,仍有機會帶來發展的新契機,在過去十幾年其實不少類似的私立大學發展案例。

大學應具有開創性的本質,學校要發展不能只靠消極縮減預算,反而應該投入更多研究發展,實施更優質的教學,這需要優秀的人才和精良的設備。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學費長期凍漲的政策限制下,連資源充沛的頂尖大學薪資待遇都難以和國外優質大學競爭,一般私立大學想要有效提昇教師待遇,更是難上加難!

優質的教育向來不是廉價的,政府若要整體提昇品質,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政府財力既然難以全面顧及,就應當讓私校的收費和營運有更多彈性空間,只要做好相關配套和品質管控,其他就讓市場需求來決定吧!

積極面對新教育的來臨
閱讀更多

積極面對新教育的來臨

看著台北市府廣場前跨年晚會畫面,天空飄著雨,台上藝人仍敬業的賣力演出,台下群眾也穿著雨衣不減興致;跨年煙火雖然在雲霧中黯淡許多,但大家倒數迎接新年的情緒還是一樣亢奮。或許悶久了吧!即便知道全台各地都是陰雨天,還是許多人跑到墾丁、台東等地,一起遙望著心中的那道曙光。

2018年台灣真可說在風風雨雨中跨過,天災不少,人禍更多,經濟沒有起色,政治更是紛亂。偶有幾位台灣之光的精采表現帶來共同的歡呼外,多數時候看到的是對立衝突不斷,就連應該最穩定發展的教育都難置身事外,一年換下三位教育部長,也留下難看紀錄。

然而,許多時候變動是為了帶來更好的發展。新的一年即將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歷經過去幾年諸多爭議、討論、嘗試和修正,制度和內容都大致確定,但仍有許多老師對此感到徬徨,是否能順利推動?就要看未來這半年中,第一線教師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改變?

曾聽老師分享,新課綱的素養教育其實就是找回心中曾經嚮往的教學方式,老師們只要能用更開放積極的心態,透過團隊學習和對話,就會產生新的教學想法和模式,無論是探究實作或跨領域的教學,也都不會是難以實踐的課題。

上週與幾位準教師們座談,聽到他們嚮往當個好老師的理想,深受感動。投入教育事業三十年,深深覺得教育是要向前看,要帶給人希望。人們面對未知總是容易退縮,但越是保守往往越無法解決問題。我們總是教導學生要積極正向,要勇敢挑戰,那麼在這關鍵的時候,更需要老師們找回教育的初衷,積極為每個孩子建構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擇己所愛 都能成才
閱讀更多

擇己所愛 都能成才

最近國內各大學的「特殊選才」陸續放榜,幾位上榜學生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例如有高中餐飲科學生因獲得多項國際廚藝大賽的金銀牌,獲錄取清大藝術與設計學系;有學生四年來自辦二十場小學生的本土語言營隊而獲清大交大青睞;也有不畏先天糖尿病之苦,仍致力於繪畫專長而獲選者;還有以國內較少見的輕艇水球國手資格,並以優異的英文檢定成績和口語表達能力而獲運動醫學系錄取的。

從媒體上看到的案例中,會發現這些學生都有些共通點,包括在某項領域或專長的持續學習和優異表現外,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想法,勇於面對挑戰,在專注於自己所愛的同時,也能把握多方面的學習機會,他們在十幾歲的人生資歷中,就有許多讓人樂道的精采故事。也因此,看到他們獲選上榜格外覺得興奮,彷彿在一般套好的升學模式中,看到出乎意料的驚喜。

教育部今年開放了五百多個特殊選才名額,明年更將增加一倍,讓更多有特殊專長或經歷的學生,在升學之路上能避免學科測驗的不利因素,同樣有機會進入頂尖大學就讀,一方面鼓勵高中生能擁抱理想,適性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大學的人才更加多元,對於越來越重視跨域整合的未來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政策。

除了特殊選才,大學考招制度也在改變,申請入學將更重視高中的學習歷程與申請志向的一致性。也就是說,高中生不能只埋頭苦讀,必須盡早探索自己,設定未來方向,才能提早累積相關學習經驗。相信只要擇其所愛,就能持續學習,即便才能未必特殊,也終能有所發展,成為人才。
私校政策 興利應重於防弊
閱讀更多

私校政策 興利應重於防弊

上周全國私校文教協會頒發了第二屆的十大傑出校長,包含康橋青山校區的許校長,共有10位優秀校長獲獎,他們都是長期在學校經營盡心盡力,以教育專業領導校務發展的典範。回想17年來的辦學過程,歷經許多酸甜苦辣,也充分感受私人興學的辛苦和限制,更對這些校長長期的奮鬥精神敬佩不已。

過去台灣的私校發展政策,主要是希望透過鼓勵私人興學,彌補政府教育資源的不足,政府對私校管理制度的設計,是建立在公立學校的經營模式上,再加上更多防弊措施。也因此私校除了學費較高以外,與公立學校不容易營造出太大差異,導致在整個社會價值觀中,私校多淪為次要的選擇。如今面臨少子化的問題,無法發展特色的私校就首當其衝,讓私校經營雪上加霜。

近年在民間的積極爭取下,法規上雖給了私校多一些彈性,但相對於私校資源的需求和其他法令的限制,這些空間還是非常不足,尤其每年爭論的學費限制,就是私校最大的緊箍咒。

即便部分法令已經調整開放,實務上許多公務單位卻未必跟得上腳步,仍以舊思維在面對新辦學需求,經常以更保守的態度限縮法令的解釋,以防小人的心態來處理問題。這種防弊重於興利,甚至為了保護公校而限制私校發展的態度,對許多想要發展特色的私校來說,無疑是一大障礙。私校和公校都是在教育下一代,政府除消極加強私校品質管控之外,讓私校能有更多良性發展的空間,以營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甚至帶動整體教育的創新發展,更應該是政府要秉持的態度。
英文融入教學 沒那麼簡單
閱讀更多

英文融入教學 沒那麼簡單

前些時,行政院長說要推動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教育部長則提出要將英語融入各級教學領域。加上許多縣市政府也都開始或計畫辦理公立的雙語學校,這幾年實驗教育最熱門的項目也是雙語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雙語教育似乎又成了熱門全民運動。

從這波雙語教育熱潮看來,為了讓台灣更走向國際化,大家對於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尤其是英語的應用能力有相當高的共識。只是在一頭熱的情況下,許多政策措施就會顯得急就章,甚至出現亂開藥方,亂吃補藥的情況。就以教育部要推動中小學部分科目採英語授課來說,其目的是要讓學生的英文能力到達「可聽、可說、可讀、可寫」,這樣的政策邏輯是很值得商榷的。

語言的養成需要環境和需求,目前國內實施國際課程的學校,因為其課程架構和教材都是源自於英美國家,那些學生未來的升學目標也在國外,學校必須提供完整的英語學習環境,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反觀一般國中小課程有其學習架構和目的,雖沒有限定語言使用,但必須考量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能符合「進行該學科學習」的能力。依照多年辦理國際課程的經驗,在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尚未足夠時,貿然要學生以英文來學習其他科目,往往會產生極大的挫折感,最後英文和學科都學不好。

想要提升學生使用英文的能力,除了增加學習時間外,傳統的英語課程必須要大幅改變,以更貼近英語為母語的學習模式設計教學、教材和評量。當然,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必須跟著提升。至少要先做到「英文課採全英語教學」,再來談論其他學科。

喊出一個新的政策很容易,但要落實卻很困難。若無周全的評估,或缺乏足夠的資源挹注,很多政策都只是徒增基層困擾,會讓大家無所適從。
資源升級 培養青年科學人才
閱讀更多

資源升級 培養青年科學人才

前陣子教育部表揚了今年代表參加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得獎選手,27位參賽學生抱回14金、10銀、4銅,其實台灣高中生在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一直都有傑出表現,多項科目近三年的平均成績名列世界前五名,生物奧林匹亞甚至排名第一。而近期洛桑管理學院的「2018世界人才報告」,台灣的「學生國際能力評比」也高居世界第二,顯見台灣學生的科學實力不容小覷。

教育部葉部長在頒獎典禮中期勉學生得獎只是拿到更努力的門票,希望學生追求自我突破。部長或許不知道,歷年來曾經以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為目標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只能靠「自我突破」。因為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難度高且範圍廣,非一般高中師資能夠教授,許多名校學生是靠著前輩的帶領,或者自行尋求專家指導,過程中政府給予的協助和支援,其實只有在國手選訓營到參賽這短短幾個月的培訓時間。

其實今年總統接見參加國際科展得獎選手時,也有學生表達他們在投入科展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更高階的設備和師資,但學生缺乏管道,並不容易尋求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協助,期望政府能幫忙媒合,表示在這些年輕科學人才養成階段的資源是不足的,政府對中學科學人才的培育,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要讓學生有更多探究實作的學習機會,未來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需求也必須增加。政府可以更積極投入資源,例如建置中學生專屬的研究場所,媒合並獎勵大學教授或研究生參與指導,好讓這些有志於追求科學研究的年輕學子,不會孤軍奮鬥或求助無門。當更多科學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成長,必定更有利於國內的大學及產業留才。
快樂的學 學的快樂
閱讀更多

快樂的學 學的快樂

教育改革過程中,減輕學習壓力,讓學生「快樂學習」一直是許多政策和學校辦學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們最大的期待。只是當面對升學競爭時,快樂學習似乎成了夢想,多數學生被迫把時間花在枯燥沉重的反覆練習和考試上,看起來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而實際上卻讓更多孩子失去學習動機,結果更糟。

過去大家把「快樂學習」聚焦在學習過程上,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導入新的教學科技和工具,追求教學活化,減少或改變作業形式,希望讓學習看起來好玩有趣。這些作法通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更專注在課堂學習中,理論上也能提升學習成果,只不過老師得花更多心力去設計和準備教學。

到了國高中,學科知識變難,加上考試績效的壓力,老師為了趕進度來挪出更多複習時間,往往選擇保守習慣的教學方法,使得「快樂的學」成了奢侈的期待。

其實快樂學習除了過程「快樂的學」,還有另一個層面是讓結果「學的快樂」,學習的快樂來自於對學習者的成就感,那不是只靠分數或排名的數字呈現,更多的是學生感受到認知的成長、體驗到解決問題和突破關卡的興奮,發現所學知識的應用,以及盡力學習後的被肯定。尤其多元適性的評量方式,往往是臨門一腳的關鍵。

學習的過程導致結果,結果也會影響後續的學習過程,學習的效果要能延續,學的快樂其實更重要。所以活化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要強化學生短時間的學習注意力,更要讓學生有更高層次的學習成就感,進而轉化成持續性的自主學習意願。也就是說,讓學生不僅能快樂的學,更能學的快樂,才是快樂學習應該追求的目標。
改變 不能一直等
閱讀更多

改變 不能一直等

這幾年經常看到談論人類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議題,隨著AI、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研究提出警告,將有非常高比例的現有工作會消失。兩年前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指出,未來20年之內美國約有47%的工作極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前陣子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也推斷,2030年將有八億人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看到這樣的數字,難免為我們下一代感到憂心。

所幸研究也指出,仍有相當多數的工作,至少在短期內不容易消失,而這些工作多半是強調人際互動、創意、需要適應細微差異,或是能因應不可預見的變化,也就是說,越是制式有系統的工作,將越容易被科技替代。

因為這個明顯的趨勢,許多先進國家早已從教育著手,無論是改變課程與教學方法,或是運用新的學習科技,就是要盡早為孩子建構能因應快速變遷的能力。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也搭上這波浪潮,希望建立更適性的素養導向學習。

問題是,家長們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改變嗎?學校老師們準備好執行這樣的改變嗎?顯然,目前的答案也是讓人憂心的。面對改變的趨勢,許多家長關心的是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而非如何讓孩子學習探索自己?許多老師在意的是影響課程進度,而不是如何培養素養導向教學的能力?

家長常希望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上,偏偏對於改變這件事,多數家長卻喜歡以靜制動,先等別人成功再說,但孩子的青春有多少年可以等?四十年來光纖傳輸的速度已提高了超過180萬倍,很多以前總認為是不可能的科幻也一一實現,然而多數家長仍用過去二三十年的經驗,在思考孩子未來十年的學習,這恐怕才是教育現場改變最大的阻力!
學習登山 向山學習
閱讀更多

學習登山 向山學習

「走在七上八下的合歡山西北峰路段,面對眼前一個個長上坡和大下坡,連師長都倍覺辛苦,孩子們卻沒有太多抱怨,落差大的地方他們會彼此提醒腳步,走累了會相互打氣,還有學生偷偷幫無法登頂的老師帶回嚮導煮的高山奶茶,從天未亮走到天黑,這趟山路除了大自然的美,更看到學生們的真與善!」

這是上周跟著一群八年級學生攀登合歡群峰的老師寫下的心情,這些孩子經過八次的山訓,在學校周全的行政與醫療規畫下,用三天時間攀登五座合歡山百岳,包括來回14個小時的合歡西北峰。許多家長在臉書寫下感動,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不會安排的活動,藉由學校的安排,他們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潛能。

我們常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遠!有些孩子一開始不認為自己能走到西峰,甚至連醫療團隊也預設他們只能走到北峰,但最後都在團隊的協助下,跟著隊伍走完全程,令人感動!這也是學校辦理這種高挑戰性的登山活動的目的之一,讓孩子學習相信自己和團隊的力量,別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當然,登山不會一切如意。在這次四個梯次的行程中,有豔陽高照的好天氣,也有零度濕冷的惡劣天候,學生不只學會繼續往前的勇氣,也學到安全撤退的智慧。或許孩子們將來不一定會再登高山,但這趟路程已經讓他們知道該安全的親近山林,謙卑的面對大自然。

台灣的山岳非常美,許多國外山友也會特地來台灣爬山,反而台灣孩子少有機會嘗試,非常可惜。這十年來我們帶領了超過4700位小六和國二的學生攀登玉山、雪山、嘉明湖、合歡群峰等百岳,未來還要繼續辦下去,讓更多孩子學習登山,也向山學習。
孩子要自己面對人生課題
閱讀更多

孩子要自己面對人生課題

在一場老同學的聚會中,一位媽媽抱怨孩子上了高中,成績一落千丈,第一次段考只有社會科及格,滿心憂慮的說不知該怎麼辦?這時一旁的同學突然找出一張以前高中的全班成績單,結果這位抱怨孩子的媽媽當年也好不到哪兒去,數學只考了二十幾分,國文也一樣不及格,大家不禁大笑,頓時發現以前的成績跟後來的成就似乎沒有太大的關連。

父母普遍是很健忘的,他們會忘記自己小時候也曾討厭或不擅長某些科目,卻又期待孩子每科都要很好;會忘了青少年時不喜歡被嘮叨,卻又忍不住想多唸孩子幾句;也常忘了孩子已經長大,卻還是當做三歲孩童般在呵護提醒,處處幫孩子做決定,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

當然,家長也有記性很好的,他們會記得自己年輕時的豐功偉業,記得自己曾因為某些作為而得到好處,所以想要孩子也能走一樣的成功之路;或者牢記自己曾受過的傷,吃過的虧,因此希望孩子要避開風險,別重蹈覆轍。只不過,家長還是忘了,時空已改變,孩子的能力和個性也不盡相同,一心想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可能反成為守舊的包袱;執意避開以往失敗的風險,也可能形成孩子發展的限制。

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也不是父母的新產品,家長對孩子當然會有期待,但最好轉換成愛與信任,支持與陪伴,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想法和目標,培養良好的性格和能力,然後勇敢地走出符合自己期待的路。其他的問題,就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別怕孩子摔 該怕爬不起來
閱讀更多

別怕孩子摔 該怕爬不起來

前陣子聽同事分享,孩子在台大的一門程式設計課程,每週上課都要先上機考試,期末分數就決定在這每次的小考上,有時程式寫的好,可以拿個滿分,當然也會有寫錯或寫不出來的狀況,分數就很難看了!還說前一週才有同學因為拿到零分而當場哭出來,沒想到隔週他孩子也拿了個零分。

聽到這大概也不難想像,對於那些從小課業成績優異,大概連不及格分數都很難看到的學生而言,零分是多麼大的打擊!問同事怎麼安慰孩子?卻說孩子並不太難過,因為很多人一起零分,之後再努力補起來就好。反而同事自己覺得很慶幸,讓孩子有機會感受一下這種學習上的挫折,並且還能自己調整心態,因為他知道,孩子的將來會遇到更多打擊。

的確,成長的過程不會一路順遂,絕大多數成功的代價必定是累積許多失敗的經驗,卻能不被挫折擊垮,進而轉換成繼續學習的動機。這是簡單的道理,然而許多家長卻未必願意讓孩子去承受必要的挫折,他們希望孩子能永遠拿高分,保持名列前茅,要孩子做擅長有把握的事,避開那些可能失敗的風險,努力為孩子撐開保護傘。不幸的是當孩子需要走出傘下,才發現無法抵擋烈日和暴雨,身心俱疲不知所措,只好回頭繼續躲進傘裡,甚至乾脆逃避,放棄自己的生命。

也看到家長分享孩子上週末第一次參加正式的鐵人三項競賽,原本擔心孩子還沒訓練足夠,本想勸孩子放棄,最後只要他別逞強慢慢跑就好,沒想到孩子最後不僅完賽,還上台領獎。心想,這一方面要歸因於平時有扎實的練習,更因為家長願意放手,才能讓不到15歲的孩子獨自在賽道上學習面對困難挑戰,並達成鐵人目標。

沒有跌倒的痛苦,就難感受再起身時的成就,做家長的,別怕孩子摔,要怕的是孩子爬不起來!
實驗教育 不一定要小而美
閱讀更多

實驗教育 不一定要小而美

據報導,自從103年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之後,這四年來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數從五千多人增加到一萬三千多人,雖然占總學生數比例不高,但成長的速度確實很快。這當中不只是民間投入實驗教育,不少公立學校也為了發展而轉型辦理實驗學校,且獲得家長高度青睞,台北市和平實驗小學的熱門程度就是一例。

實驗教育的存在,往往反映著體制教育的問題或不足,讓家長不得已只好選擇走另一條路。過去因為缺乏相關配套措施和法律規範,政府對實驗教育的態度甚至不太友善,民間辦理實驗教育的家長或單位遇到許多限制和困難,對參與實驗教育的師生權益也較缺乏保障。如今政府不僅立法,還一起效法,顯見政府終於明確感受到這股需求。

政府辦理實驗教育的原因通常有二,多數是為了挽救瀕臨生存危機的學校,希望藉由不同的學校型態來吸引家長;少數是為了突破現有課程規範,實踐創新的教學理念而設。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共同的基本概念,就是「原有的課程制度必須被更大幅度的調整,才能創造出更符合家長期待,或更理想的學習環境」。

這些實驗教育的作法,雖被認定是「應該正確」的方向,只是不確定效果如何,所以先採取「實驗」方式,以小規模實施。那麼假設實驗效果非常好,是否應該擴大「受益」的學生?然而以現行法規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規模的限制來看,無論實驗教育成效如何成功,都無法「繼續擴大」辦理。這或許基於保護受教權,但對教育創新來說也是一種束縛。

其實在資訊公開的時代,政府可以用更開放的態度,只要做好品質的監督,讓實驗方向不致走偏,對於成效良好的實驗教育,應該是樂觀其「成長」才對!
學習,是教育的本質
閱讀更多

學習,是教育的本質

上周末,舉辦第三年的雜學展熱鬧登場,從許多親友和同仁的臉書上,看到大家對這個集結各種教育的理想和實踐的展覽,評價都非常高。再從網站上了解其策展理念和內容,即使未能親自到場,都能感受到那股想要改變教育現況的強大動能,也難怪這個號稱亞洲最大的學習博覽會,已累積了超過十萬人次的觀展。

既然是「雜學」,所包含的項目多元不在話下,無論是教育理念、教學設計、學習工具、教材發展,每個參展單位都在其專注的領域提供創新的想法和作法。然而這麼多不同的元素之下,似乎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期望,就是想讓學習更有趣、更有效、更有意義!

觀察那些參展者,不難發現多是年輕一代的人才,他們願意深入省思當前教育的不足,對看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並勇於實踐,也因此他們的參展內容更容易引起共鳴。

從消極的角度想,這樣的教育展規模越來越大,也代表著這些年來大家對教育現場仍有許多不滿,當他們無法從正規的體制中獲得解決,就只好寄望於民間的力量,或者直接投入實踐理想。這對政府和辦學者來說,不僅是一種警訊,也是質疑和控訴。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展不僅吸引對教育有更多期待的家長,也讓許多現職老師不約而同的前去取經,意味著許多老師願意學習更多的素材,希望在教學上尋求創新突破。就如有人在觀展後分享,即便在學校現場做不來那麼不同的教法,至少展覽中感受到大家追求教育理想的精神,讓自己找回持續為教學努力的能量。

教學的方法勢必多元,核心的價值卻不多變,學習這件事,說穿了就是讓每個學習者願意學,可以學,然後繼續學吧!自許能讓更多教育夥伴一起努力,促成更多學習的實踐。
開放外籍教師 搶誰的飯碗?
閱讀更多

開放外籍教師 搶誰的飯碗?

近期國發會正研擬「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打算放寬中小學聘用外師教授所有科目,對此國內教師工會和教育產業工會都表示不贊同,也有民眾投書表達反對和疑慮。反對者多認為國內少子化已讓教師員額不足,加上年金改革制度又延緩教師退休,再開放外籍教師來台搶飯碗,將嚴重影響年輕教師的工作權益。也有人質疑外籍教師的教學專業和方式,未必能符合國內課程需要?甚至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不宜輕易開放。這些反對論點的假設是外籍教師將可能取代原有國內教師的職務工作,然而從實務面來看,這卻不太可能發生。實際上,會需要由外籍教師來任教的科目,多是國內教師難以勝任的教學方式或課程,例如用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學校課程,或者需國際認證師資的IB課程。換言之,是國內師資無法符合那些新課程的教學需要,而不是找外籍教師來搶國內師資位子。十幾年來的辦學經驗得知,外籍教師的聘任、管理、考核和培訓需要和國內經驗不同,對學校經營者來說都非易事,加上薪資成本又高,若非需要,一般學校豈會願意增加麻煩?再從積極面來看,許多外籍教師的專業和態度,值得國內教師學習和參考,若能夠讓中外籍教師有更多合作和交流,對本國老師的專業成長也有助益,比去國外參訪幾天的學習更有效果。教育國際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是政府和民間都想努力的方向,然而許多過時和保守的法令卻阻礙發展需要。所幸政府逐漸重視這些問題,願意更務實的修正政策和法規,包括最近行政院長提出鬆綁幼兒階段的英語學習的政策也是一例。至於對國內師資工作權益的保障,即便有些微影響,也不該成為限制發展的理由。
謠言止於媒體素養
閱讀更多

謠言止於媒體素養

最近「假新聞」這個詞特別引起關注,其實這是長久以來存在的現象,只是媒體開放後,在一味搶快搶先的競爭風氣下,許多缺乏查證,斷章取義,甚至刻意製造輿論風向的新聞,就越來越常見。加上網路社群發達,更助長了這類假新聞的傳遞。誤解一旦造成,花好幾倍的力氣也未必能澄清,難怪許多人會說媒體是社會的亂源。

教育界也有不少類似的假新聞或假議題,從國家的政策制定,到學校中的個別事件都有。最近的例子就是媒體傳出為了符合兩性平權,未來教科書不會再出現「居禮夫人」這樣冠以夫性的稱呼,引起各界批評。結果教育部後來又澄清,那只是課審會在討論自然領域課綱的條文時,審查委員提出的例子,並非大會決議。社會各界為了這個非事實的新聞爭論多日,實在可笑也可悲。

更糟糕的是許多媒體鼓勵爆料,還直接設爆料專線,無論是否查證屬實,只要加上「民眾爆料」或「網友表示」,就好像可以免除責任一樣。即便內容看似平衡報導多方的說法,卻也喜歡以聳動、負面角度來呈現新聞標題及內容,,於是造成「媒體殺人」的現象。

身處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無法讓下一代隔絕所有資訊亂象,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教育手段,設法提昇學生的媒體素養。尤其要提昇閱讀理解和分析批判能力,對於各種資訊的擷取和吸收要抱持理性懷疑和客觀思考的態度。

而這種素養的形成,不能只靠幾堂媒體視讀課,而是要落實在各個學科領域中,擺脫傳統單向且標準答案式的學習,讓學生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才能在資訊洪流中,掌握正確的方向。
建立良好關係 從親師會開始
閱讀更多

建立良好關係 從親師會開始

上周末是許多學校舉辦親師會的日子,對學校和老師來說,可說是每學年第一場硬仗,總要做好準備迎接家長到校,直接了解學校的課程教學、學生管理等辦學特色和規定,希望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並且能配合學校措施,做個稱職的教育合夥人。

當然對家長來說,親師會也是難得可以和老師面對面互動的機會,除了可以知道老師的教學理念和管教方式,也能幫助老師多了解一下自己孩子,好讓孩子學習更容易上軌道。尤其第一次當家長的,一定有更多疑問和不安,甚至巴不得能陪著孩子進班上課。

觀察不同學校舉行親師會的模式,大概可以了解學校對親師溝通及家長參與所抱持的態度,包括日期時間的安排、流程的設計、配套措施與活動的規劃等,多數學校都會盡可能讓家長感受到被重視,以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但也有些學校只把它當做一項例行工作,形式化的辦過就好,或只把親師會當做政令宣達,不讓家長有太多表達意見的機會。

不只不同學校間有此差別,從親師會的班級互動中,也可看出一位老師的班級經營能力與態度的差異,老師若能展現足夠的專業力,掌握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讓家長有足夠的信任度,並和家長建立親切但又不失距離的互動機制,後續的親師關係就會相當順利。

反之,若一開始就被家長看破手腳,感受不到對孩子的用心,消極應對家長的問題,都會讓家長心存懷疑,雙方就不容易形成良性互動。

當然,第一次面試過關,不代表以後就平安無事,良好的親師關係,需要雙方都用心維護,家長老師彼此成為互信互助的教育好夥伴,孩子的學習之路才會更順利圓滿。
認識自己 選擇適合的路
閱讀更多

認識自己 選擇適合的路

教育制度越來越開放,現代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也更受重視,家長們只要用心去了解和評估,不用像孟母三遷,應該就能為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環境。然而這幾年仍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無法適應新學校,或者因為課程不如預期,只好再想辦法幫孩子轉換環境。只是轉學機會未必都能如願,尤其越到了國高中,轉換學校的難度和代價往往更高。

觀察這些不適應新環境的案例,大致上有兩種主要因素。一種是對學校的認識不夠清楚,沒有時間或機會去多方面了解學校的課程特色及運作管理,只能片面從某些未必正確的資訊判斷。另一種狀況是家長對孩子不夠了解,包括孩子的個性、學習能力與習慣、興趣和志向,以及孩子自己的想法。只因為看到很多孩子都往同一個方向擠,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也要這麼做。

或許從眾和避險是人的天性,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選擇時,常會以大多數人走過的路,當做較保險的路,卻因此奪去許多孩子發揮潛能,成就自我,甚至發光發熱的機會。更糟的是那些原以為是保險的路,卻可能是壓抑孩子志趣,消磨學習動力的錯誤選擇。

選擇學校其實代表著家長對教育的價值觀,只是這些價值觀可能已過時或偏差卻不自知。尤其家長常把自己的期待當做孩子的需求,或把別人的成功視為最理想的安排,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更忘了科技變化迅速,未來的工作難以預測,所需要的能力也已大不同。

40年來的資訊傳輸速度已增進了上百萬倍,別再用自己2、30年前的學習經驗,套用在孩子未來十幾年的學習上。為孩子安排學習環境固然重要,更需要的是幫孩子認識自己,並支持他摸索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強化泳技 減少溺水意外
閱讀更多

強化泳技 減少溺水意外

最近新聞上溺水事件頻傳,奪走不少寶貴生命。其中有父親不顧自己不諳水性,急著下水想要營救落水的女兒,雖然女兒成功被救起,但父親不幸溺斃,父愛偉大,更是讓人感到難過和不捨。

依據統計,台灣每年都有數十人因溺水死亡,暑假時間更是溺水意外的高峰期。然而這些意外會發生的原因,有些是因為過於輕忽「危險」的存在,例如在風浪極大的海邊活動,或者未穿戴必要的救生裝備;或者缺乏足夠處理溺水事件的觀念和能力,包括自身的水中自救和救人能力,進而讓自己身處於高度溺水風險中。

要預防溺水意外,最重要的還是從教育做起。由於過去政府對游泳教育的忽視,游泳池設備和相關師資建置方面都明顯不足,國人平均可使用游泳池的比例過低。多年前政府雖提出增建游泳池的政策,但仍遠不及鄰近國家日本。

硬體建設和師資的不足,直接影響游泳課程的完整性和專業性,一般中小學的游泳課程,常受限於場地和季節的限制,無法提供足夠的游泳教學,甚至只能安排「戶外教學」形式的游泳課,學童想要提升游泳能力,家長往往需要另行安排學習。

再者,一般的游泳教學只著重在泳式的學習,缺乏水中自救的教學。教育部雖然訂定了中小學游泳及自救能力基本標準,但只侷限在泳池中立泳和漂浮動作,缺乏著裝自救的學習,更不用說踩不到底的開放水域的練習,而這些反而是多數溺水事件會發生的實際情況。

希望政府有更積極作為,或許難以大量增加中小學校舍的泳池數量和師資配置,仍可增加預算,結合民間和其他公有資源,補助中小學生利用寒暑假強化游泳技能,將開放水域練習列入必要的學習項目,才能提升水上活動的安全性,減少憾事發生。
放手不難 但需要點時間練習
閱讀更多

放手不難 但需要點時間練習

暑假到了尾聲,學生和家長都要開始收心,迎接新的學期。特別是那些準備出遠門上大學的孩子,多半也開始為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做準備,此時可以看到不少家長們感受孩子必須長時間離開身邊的不安、不捨與不情願,就算知道孩子應該要獨立,但要真正放手其實並不容易。

回想幾年前送孩子出國讀書,一開始同樣有著為人父母的掛心,但因為從小就利用各種機會教育讓孩子學習自己面對問題,處理問題,加上學校的各種活動訓練,知道孩子已累積足夠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很放心的讓孩子勇敢去飛。

相較之下,許多父母一直習慣呵護著孩子長大,總是幫忙打點好一切,孩子遇到點小問題,就急著為他出主意,甚至直接出手代為解決。父母總想著等孩子哪天長大了,他們自己就會處理,到最後才發現孩子怎麼長不大?怎麼什麼都不會?就像最近一篇雜誌報導所說,家長「寵孩子」和「過度保護」,其實就是在栽培未來的「啃老族」。

就像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一樣,需要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要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最好也從各種生活小事做起,學習壓抑自己插手的衝動,忍受孩子適度的「搞砸」、「失望」或「疼痛」,讓孩子承擔挫敗的代價,才能從中學得教訓。否則孩子總依賴著大人出手相救,永遠不知問題該怎麼避免和解決。

從正向的角度來說,多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等於多給他獲得鼓勵的機會,就像孩子剛學會走路的那一刻,父母真誠的喜悅和讚美,一定會讓孩子更願意往前跨出步伐。同樣的,父母也有更多機會累積信心,才會願意讓孩子嘗試更多挑戰。既然知道總有一天得要放手,也知道放手沒那麼容易,那最好就是提早練習吧!
提供合理待遇 才有合適人才
閱讀更多

提供合理待遇 才有合適人才

上周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宣布,該校將全額支付所有醫學系學生的學費,且無論學生表現優劣或是否有經濟需求。這項創舉背後有著簡單卻讓人佩服的理由,該校不希望畢業生迫於經濟壓力,犧牲理想與熱情,爭相投入比較賺錢的醫療領域,結果改變了醫療生態,反而讓全民受害。

近年來台灣各醫學系也出現「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的問題,只不過台灣此現象的原因不在於學生背負債務。根據研究,影響醫學生選擇專科的主要因素依序為:生活品質、臨床專業興趣以及醫療糾紛,相較之下,眼耳鼻喉、皮膚美容、牙科、復健等專科風險較低、壓力較小,自然容易受到青睞。

其實,國內各級學校師資同樣面臨人力失衡的現象,許多師培生最後未必願意選擇到學校任教,尤其是數理專才,企業界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也讓近年來優秀的中學數理科師資越來越難求。大學的優秀師資更是外移嚴重,國內僵化的師資待遇制度,難以和國外大學競爭。

此外,校內行政職務成了燙手山芋,一個月幾千元的津貼加給,不僅要處理許多繁雜瑣碎的公務,還常需要面對教師團體和家長團體的各種壓力,更讓許多老師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負責課程教學的教學組長及學生管理的生教組長,工作壓力特別大,更是難求。

人力市場講求供需平衡,越是搶手的人才需要越好的待遇條件,現行公務機關或學校的薪資制度,常只看重職務表面的公平性,容易忽略人才的專業差異和市場需求。政府若想要解決這類專業人才的供需問題,勢必要有更合理、務實和彈性的待遇機制,否則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人才繼續流失。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