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不僅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對學校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傳統的中學階段,習慣以規定、強制、訓誡及嚴懲的方式來管理學生,在那個強調標準化的時代,只要有和大家預期不同的表現,就容易被視為不守規矩或有問題的學生,為了不被處罰,多數學生只好選擇順從。
如今教育觀念改變,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和自主意識,老師不再能任意將學生分類標籤。對師長的要求,學生更敢質疑、敢表達,甚至敢反抗。即便是外表看起來穩定正常的學生,內心也可能壓抑著許多不安和不滿,這些不易外顯的心理狀態經常被忽視,一旦累積到超過負荷,引發的傷害往往更嚴重。
面對這些身體和心性開始轉變,想要追求自我和同儕認同,又要面對龐大升學競爭壓力的中學生,想要讓他們定下心穩定的學習,真的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在一般的師資培育過程中,多專注在學科教學專業,輔導管教知能的累積不僅較少,也多以理論為主。因此到了教學現場,老師多半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或模仿其他老師的作法,從實務中慢慢摸索,這種狀況就容易因守舊觀念而無法適應學生的改變,自然會覺得學生越來越難管教。
這些年看到很多老師投入心力改善教學方法,卻也發現常常因為師生關係不佳或學生情緒問題等因素,嚴重影響學習意願和成效。因此,增進老師的輔導知能與師生互動能力,讓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各種身心發展特質,學習處理各種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的方法,進而運用到班級經營策略,營造整體良善的學習氛圍,讓對現在的中學老師來說,已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圖照:Monkey Business Images /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