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基礎科學素養 才有科技人
- 作者: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2019/4/16
投入教育產業三十年,對此批判深有同感。長久以來台灣的科學教育都把學習重點過度集中在片段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目的只為了讓考試分數提高。許多應該透過實驗操作、邏輯思考、討論批判而累積的科學素養,常會因時間或設備的不足,或被視為對升學沒有效益而捨棄。
幾年前有位康橋國中畢業的學生,在參加高中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培訓時,訝異地發現一群優秀的明星高中學生當中,竟然只有他知道如何操作顯微鏡!相信類似的情況不少,恐怕很多國中學生連基本的燒杯、試管、玻片都沒碰過幾次,更別說課本沒要求要做的解剖實驗。
就如張教授所言,AI大軍需要的是能解析人類如何推理,知識表達,學習等呈現智慧的數學和邏輯思考基礎能力強的人才,都是要從基礎科學造就出來的。政府儘管積極推動程式設計學習,也只是讓更多人接觸這個領域,離真正的AI人才培育還有大段距離。
就像職業運動一樣,高超的技術背後都需要足夠的基本動作練習。應用科學的發展,也必須奠基於基礎科學的素養,而形成這些素養的關鍵時期,就是國高中階段對科學的探究和實作。如果這個環節不解開,不只AI大軍難成,各種科技人才的培養都會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