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多元舞台 激勵更多
閱讀更多

多元舞台 激勵更多

上周末,充滿青春熱血的全國高中籃球聯賽冠軍賽,不僅吸引爆滿的觀眾進場為球員加油,更多人守在電視機或電腦螢幕前看著現場直播,即使不是籃球迷,也難抵抗緊張刺激的賽事,以及滿場的尖叫加油聲。當比賽結束的笛聲響起,無論激動歡呼,或黯然落淚,每個畫面都感人。因為不管輸贏如何,每場比賽拚鬥過程,都會是他們難忘懷的青春回憶!

這些年高中籃球聯賽在國內受歡迎的程度,大概僅次於國際性重大棒球賽事,許多人甚至覺得比國內職籃賽還好看。若論技術層面來說,高中籃球當然比不上職業級的水準,但這種短時間的學生賽事,真正吸引大家的是那股「單純」和「拚勁」,尤其當分數已有相當差距,也毫不放棄的想要追上的企圖,更是讓觀眾願意聲嘶力竭的為他們吶喊的原因。

今年男子組得冠隊伍的當家中鋒在賽後痛哭,他說「高中三年從早被盯到晚,沒有人懂,太辛苦。還不斷有人受傷,還好我們越挫越勇。」旁人永遠難真正感受球員所承擔的身體疼痛和心理壓力,更看不到他們背後努力。我想,所有參與這賽事球員都要被肯定,即使是板凳球員。因為他們為相同目標付出許多時間和心力!

籃球畢竟是個主流運動,容易入門,也容易引起共鳴的競賽項目,這些喜愛籃球的孩子,有幸能在這賽場上找到發揮的舞台,接受大家掌聲。然而,還有許多孩子擁有著不同潛能,懷抱著各種理想,卻不見得能受到關注,甚至得不到支持。激情過後,其實很期盼我們的學校和社會,也能用更多元的心態去肯定不同的才能,讓更多孩子在自己的賽場上,拚出MVP的身價!
讓學生追求自己的滿級分
閱讀更多

讓學生追求自己的滿級分

學測成績公布,媒體照例比較著滿級分學生出現在哪些學校?少數明星高中看的是滿級分人數的增減變化,那些難得出現一兩位滿級分的學校,也同樣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時之間,滿級分成了大家評價這些高中辦學成效的重要指標,其餘多數學校的表現,好像就沒那麼重要了!

就在大家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這些前端學生時,六龜高中盧校長卻在網路上為該校學生發聲,表達「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發掘他們的優點,比強迫學習更重要!」該文目的雖是要勉勵老師繼續保持對偏鄉教育的熱情,其實也是對偏差的教育價值觀提出警語。因為在這標準測驗為主要依據的升學競賽中,那些學習弱勢的孩子往往被犧牲,他們的需求和才華也常被遺忘。

為了大學選才需要,我們只好簡單地將學習成果化為75個等級,然後用數字定義優劣。然而我們未必能從級分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過程,更看不出在國英社數自科目以外的才能與特質。另一方面,我們卻常忽略了這些級分差異所代表的學習資源落差,而且是一開始就很明顯的落差。

這些學習弱勢的孩子不僅存在偏鄉,在每個學校其實都有,許多時候在都會區的這類學生反而更不被重視,只是太關注那些能引以為傲的金榜學生,任由其他學生自求多福。

其次,不是讀書的料卻選讀普通高中也是大問題,家長們應該依據孩子的優勢選擇適合的學校,而不是一窩蜂的擠進高中;讀書不在行,卻也失去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

十二年國教的理想既然是要中小學教育更多元適性,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長,各有發展,那就必須減少以單一數字來比高下的心態,要真正關注每個孩子的需要,從學習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支持。我相信,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信追求自己人生的滿級分,才是更為理想的教育目標!
用新方法教新老師
閱讀更多

用新方法教新老師

眼看再過一年半108課綱就要正式上路,儘管這兩年各縣市都有先導學校試辦新課綱的課程,今年的大學學測也讓大家感受到「素養導向」的命題有什麼不同?然而越接近起跑點,卻也越多老師們開始感受到惶恐,不太確定所謂素養導向的教學該如何實施?所謂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該如何設計?

上周學校特別請來教授專家分享如何在自然領域中進行探究與實作的學習,也是在參與過後,老師們才對素養導向的學習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意思的是許多語文或社會學科的老師,在教授的引導下,也能自然地去融入情境,思考探究那些物理化學的現象和道理,絲毫不會覺得那是離他們很遠的專業。

這樣的感受和衝擊,應該會讓許多老師們重新也從心去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引發學習動機,帶領學生跨過領域的界線,超越教材的章節,靈活地應用和整合所學的各種知識,並能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這也就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核心價值!

然而,面對這個不亞於當年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改革,我們的師資培育機制似乎還是沒有跟上腳步,雖然部分師培中心積極的舉辦各種研習,努力的改變現職老師們的想法和作法,但還有更多師培大學的教授們,恐怕都還對素養導向的教學沒什麼概念,那些即將畢業的大三大四師培生,多數還帶著舊的教材教法去應付教師甄選,等當了老師再被要求改變。

師資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與其等將來再扭轉舊習慣,最好是趁早就建立正確的觀念,讓那些還在培育當中的未來教師們,能盡早接收到未來的趨勢和作法。前提是這些師培機構的教授專家們,得趕緊先讓自己先進步起來才行!
趁勢改變,讓學習高飛
閱讀更多

趁勢改變,讓學習高飛

大學學測剛結束,今年除了考試制度有些改變,首度將國文科的作文抽離單獨測驗,考生必須在80分鐘內理解複雜的題意,並完成「知性」與「感性」的文章各一篇。這不僅對多數學生來說是一項困難的挑戰,恐怕連國文老師也未必能從容應對。

此外,今年的出題方式的改變更是引發討論,排除自然科太過偏難的問題外,今年各科考題都呼應新課綱的精神,明顯強調跨領域的知識統整能力,題型更靈活和複雜,例如國文考題融入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藝術人文的文本和應用,不再只是純文學的認知。考生想要獲得高分,必須更廣泛閱讀,更重視理解與分析能力,不能僅靠僵化記憶和反覆練習。

對於這樣的考題變化,有人說這次大考中心玩真的了,想要突破過去教改總被升學考試壓制的窘境,反過來利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讓大考考題來帶動新課綱的實踐。這雖然有點無奈,但若真能達到效果,讓願意改變的老師受到更多支持,讓不知如何改變的老師有依循方向,倒也是教育改革的一條活路。

較令人擔心的是,補教界對改變趨勢的反應總是比學校快。有人就質疑部分國文老師根本就不教學生寫作,這種作文考法恐怕會逼更多學生向補習班報到,只為了練就更有效率的作文得分方式。或者過去只針對不擅長的學科補習,將來得每個學科都一起補才行了!

改變往往沒有絕對的好壞,會如何發展?取決於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用多強的企圖來堅持。看起來大考中心已經帶出了改變的風向,就看學校老師是否願意轉個身,換個方法,以便擊出順風球,讓學生的學習趁勢而飛,而不是逆風而墜。
放寬限制 讓幼教多元發展
閱讀更多

放寬限制 讓幼教多元發展

上周專欄刊出「擴大公幼,教育也要前瞻」一文,呼籲政府要投入更多經費擴大公幼規模,減少年輕夫妻養兒育女的負擔。然而文中提到這些年私幼的學費年年上漲,經許多幼教人士指正,此為錯誤資訊,特別提出澄清與更正,對於造成私立幼兒園所的困擾,也表達歉意!

實際上,政府自民國97年後即管制了幼兒園的學費,雖然103年鬆綁,但全國僅有約一成的私立幼兒園調整收費,各縣市政府在實際審查幼兒園收費時,仍是採取保守凍漲的態度,導致私立幼兒園的學費難以真實因應營運的需求。

尤其教育部自100年度起實施「五歲幼兒免學費就學補助」政策後,政府及家長便認定私立幼兒園學費為每學期一萬五千元,多年來並無調整。雖然容許私幼依需求收取其他費用,但設有許多限制,且需詳細分析說明,審查也未必能通過。對許多想要調整老師薪資提升品質的私幼來說,這是經營上的一大困擾。

政府將五歲幼兒視為準義務教育,要比照國民中小學學生就學免學費概念,理想上應提供接近公立國中小規模的公幼數量,但地方政府財政難以負擔,只好採用算人頭方式補助學費之權宜作法。但這補助是給家長的,不應視為給私幼的補助,更不該將補助金額視為私幼學費標準,管制私幼的各項收費。這種齊頭式的平等,未能考量不同幼兒園的經營條件差異,等於限制了私幼的發展和品質。

私幼是要繳稅且需自負盈虧的教育事業,須有足夠的收入和彈性才能永續經營和提升品質。政府既然需要私幼提供更全面的幼教資源,就該更務實的放寬對私幼的管制,讓用心經營的私幼能多元發展,不僅家長得以選擇適合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能減輕對公幼需求的負擔。
擴大公幼 教育也要前瞻
閱讀更多

擴大公幼 教育也要前瞻

台灣的生育率過低,讓少子化問題加速衝擊整個社會,人口減少和老化也將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多,其中養兒育女的費用過高無疑是一大關鍵。尤其在學齡前的托兒和幼教階段,由於公立幼托機構不足,加上這些年產業的低薪化,民間幼托機構的費用對許多年輕夫妻來說的確負擔不小。

民眾一直呼籲增加公立幼托機構,但是以新北市和台北市來看,去年各新增了1558和480個公幼名額,仍是杯水車薪。各級政府還是多採取最簡單的「增加幼教津貼」方式來因應,根據統計過去七年來已投入近五百億的補助經費,六都甚至將補助年齡擴大,但補助金額和實際需求落差太大,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想要解決幼托影響生育率的問題,政府不能再以拉選票炒短線的心態來面對,必須下定決心,投入大量經費,滿足多數民眾對公幼的基本需求。同時更開放私幼的經營模式,調整對私幼的補助機制,負擔得起較高學費的家庭,可依需求選擇其他私幼,讓資源有效分配。就像現在的中小學,每個孩子都有學校可就讀,如果不滿意公立學校辦學,還有私立學校可選擇。

這當然會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但教育培養的是未來人力,是最基礎也是最前瞻的建設,如果連這也不願意投資,其他再多的前瞻計畫也將因嚴重少子化而失去穩固的基石,達不到預期成效。相反地,當政府把幼托的問題解決,除了減少年輕家庭的財務負擔,刺激生育率,同時也讓他們能更安心的投入職場工作,增加整體社會的產能,帶動各方面的發展,其產生的連鎖效應,勢必大於我們的想像。
選擇學習環境 父母的必修課
閱讀更多

選擇學習環境 父母的必修課

時序又進入各級學校招生旺季,這段時間總有些朋友會詢問孩子選擇學校的問題,他們關注的焦點可能不太一樣,但目標其實相同,都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環境。

尤其對於準備進入幼兒園、國小和國中的新生來說,家長總會特別慎重其事,希望能為孩子安排個最理想的學校,好讓他們學習之路順利。已經就學的,也還會面臨許多額外的學習選擇,就連放學後的安親班、補習班,也都馬虎不得,就怕耽誤孩子競爭力,影響孩子的未來。

教育是一種高涉入的產品,尤其學校教育涵蓋的層面廣,因素多,從環境設備、課程師資、教學管理、同儕互動,甚至親師配合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長當然有權利也有責任花更多時間心力去了解。即使有些時候選擇權不多,還是必須知道孩子將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發展學習,畢竟,學校將是家庭以外,他們要投入最多時間的地方,豈可不慎?

家長選擇學校時,需要多看、多聽、多思考。最好能進入學校現場,看看學校環境、課程樣貌和行政風格,也可看看網路或媒體上學校相關的報導;除了要聽學校如何介紹辦學理念和特色,更要多方探聽學校的實際運作及好壞表現。

然後要仔細思考所看到聽到的資訊可靠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並想想這些學校所提供的學習,是否符應未來教育趨勢,更重要的是真正符合孩子的需求,而不只是家長或社會的期待。尤其年紀越大的孩子,家長反而越容易用自己的經驗或期待目標,套用在孩子的學習規畫上,忽略甚至壓抑孩子的適性發展需要。

為孩子選擇學習環境是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父母多花點功夫,成就的會是孩子的幸福,絕對值得!
數位閱讀需要學習
閱讀更多

數位閱讀需要學習

2016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近日公布結果,台灣共有四千多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受測,欣慰的是平均分數和整體排名都較五年前進步,比較特別的是這次的調查除了紙本閱讀素養外,也對同一批受測學生調查了「數位閱讀素養」,台灣學生在該項的表現排名雖然在中段,但卻大幅落後紙本閱讀素養。台灣的網路普及,孩子接觸數位資訊的機會非常多,這樣的結果更值得我們關注。

依據學者分析,線上閱讀素材為多元型態的素材,包含文字、照片、圖畫、影像和動畫等,策略除了紙本閱讀技能外,還包括許多更複雜的資訊搜尋、理解、處理、篩選、判斷與綜合歸納的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而這次調查研究發現,四成的孩子在學校沒有使用電腦搜尋及閱讀資訊、近六成沒有使用電腦做報告,缺乏學習運用線上資訊的機會,表現當然不好。

除了學校數位學習資源不足,家長對網路使用的態度也會影響。大人常擔心孩子因此沉迷網路而希望採取限制管控的方式,只關注孩子對網路的使用量,卻忽略了正確使用網路方式和內容。少了特定學習目的,孩子多半把有限的網路使用時間拿來滑臉書、玩遊戲、看影片或聊天,同樣降低了培養數位閱讀能力的機會。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把「數位閱讀素養」列入重要的調查項目,顯示這是未來學生必須具備且強化的能力。實際上,透過資訊網路,當今的學習已從教室和課本往外拓展延伸,有些國家甚至漸漸揚棄紙本教材,全面採取數位化的學習。我們得更積極面對這趨勢,改變數位學習的政策和方式,才能讓孩子提升未來的學習能力,不被這波數位洪流給淘汰!
追求進步是教師的本分
閱讀更多

追求進步是教師的本分

上周國教盟等團體發表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六成七的高中生認為應設立高中職教師教學考績評鑑機制,因為現有評鑑制度無法有效反映教學成效,師師相護難以淘汰不適任教師,好老師也得不到更好的激勵。雖然問卷數量不多,仍可看出學生對現有的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機制的不滿。

教師評鑑或教師分級的問題已爭論很多年了,但在「教學專業自主」的大帽子下,這些「要老師專業被攤開來看」的建議多半成不了氣候,就像大力推行了幾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去年也改成「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避免評鑑二字給老師帶來壓力。即便這些年教學翻轉成了重要思潮,國教新課綱也規定從小學、國中到高中的校長及教師,每學年至少公開授課一次,對這類的公開檢視專業的機制,教育界還是有許多質疑和批評。

曾聽人開玩笑說,老師是最喜歡打別人分數,卻最討厭別人打他分數的職業!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教師評鑑的規範不見得能真正檢視教學專業,甚至造成作假和表面工夫的反效果,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用更開放的態度接受評鑑,並透過專業對話和研究修訂,找出最能兼顧教學自主和教學品質的檢核機制。若一味的採取消極抵制態度,保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教師專業,而是那些漠視教學專業和不知長進的老鼠屎。

人都有惰性,也多半不願意被人看到缺點,但老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進步,理當保有追求進步的企圖,也就不該害怕被人檢視自己的不足。用更積極正向的角度想,透過這些評鑑或觀摩的機會,讓自己的優點能獲得更多肯定,成為其他人學習的對象,造福更多學生,也是一種教育使命。
以宏觀的角度看待師資問題
閱讀更多

以宏觀的角度看待師資問題

立法院在本月21日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針對偏遠地區提出更多面向的認定標準,讓過去許多所謂「非山非市」卻明顯資源不足的學校,也能獲得相關條例的支持。此外,也提出以專聘教師和公費生等方式來增加偏遠地區的師資穩定性,希望能吸引更多師資投入偏遠地區學校任教。

這個偏遠地區學校的聖誕節禮物,雖然值得給予肯定,但來得實在有點晚。偏遠地區的師資聘任困難是存在多年的問題,政府長期消極面對,提不出有效對策,加上這些年許多偏遠地區學校面臨廢校問題,使病症每下愈況,如今許多年輕師資寧可留在都市等待代理代課教師機會,也不願意選擇偏遠地區正式教師職務。

新的條例雖然放寬了學校聘任教師和經費編列的限制,但專聘教師的保障條件仍不如正式教師,加上介聘申請門檻提高,想要扭轉年輕師資的觀念並不容易。

看待師資短缺問題,不能一廂情願的拿自己的未來和過去比較,而要擺在整個人才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來看。在國際競爭的洪流中,年輕人的視野和企圖也不斷被擴大,人才流動的範圍,也早已跨越國境的界線。即便是較保守的教育產業,這幾年從幼兒園到大學,國外政府、名校積極搶人的新聞年年出現,人才外流的現象日趨嚴重。政府若還以閉門造車的觀念來處理師資人才的問題,恐怕是錯估了整個人才市場的趨勢。

良禽擇木而居,雖然教師是具有高度理想性的職業,但沒有足夠現實環境的支撐。政府在制定師資政策時,必須用更宏觀的角度與更務實的制度,否則不僅偏遠地區學校難以留人,整個學校體系也難與其他產業搶人。
有彈性 才能適性
閱讀更多

有彈性 才能適性

三年多前台灣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這幾年也確實看到政府和民間投入資源推動教育實驗,無論是為了特殊的教育理念,或者只是幫陷入危機的學校找尋出路,這些都讓教育有更多元化的機會。

然而最近看到宜蘭著名的公辦民營實驗學校遭提前解約的新聞,回想多年來為了籌辦學校或推動特色課程,經常看看到因法規僵化和落後,或政府態度的保守與不作為,讓教育發展難以進步,不免有許多感慨!

過去工業時代,標準化的教育型態讓教育得以普及,知識快速複製滿足了大量人力需求。如今社會變化速度已超乎過去想像,教育不能只是標準化的知識傳遞,而要能讓學生自我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舞台,學習必要能力,勇於創新突破,也就是所謂的適性發展。

要達到適性,就要有「彈性」。大到政策制度,小到教學評量,都必須給予足夠的彈性,才能讓辦學者有足夠的條件來發展特色,讓老師有寬闊的空間來設計教學,讓學生有多樣的素材和進度來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遺憾的是許多教育法規過度強調控管和防弊,也常以過時的觀念在限制新的教育需求,總怕少了那些限制會造成管理困難或降低教育品質。同樣的,許多老師的教學也太過注重齊一的進度和公平的評量,就擔心學生少學了什麼,或無法判斷學生的優勝劣敗。結果為了維護表面的公平,忽略個別需求的差異,反而造成實質上的不公。

政府有維護整體教育品質的責任,更要有讓教育進步的企圖;老師有維護全班教學品質的責任,也要有讓每個孩子都進步的意念。讓制度和觀念保持足夠彈性,才能在一致性和差異化中取得最佳平衡,讓教育的成效最大化。
善用資源 可攬海外人才
閱讀更多

善用資源 可攬海外人才

在國際化趨勢的壓力下,國際教育是這幾年的教育政策中頗受重視的一環。過去作法多在中小學既定課程中,設法增加英文課程、雙語環境或國際交流之類的活動,對於提升國內學生的國際視野雖有所助益,但對海外人才來說,這樣的課程無法滿足其子女就學的需求。

前陣子行政院更要求教育部研議鬆綁措施,讓本國人或外國人子女可讀雙語學校,以利攬才。於是教育部官員們開始積極研究雙語課程的規劃與認證、師資聘任、法規限制、經費需求等等議題。一些實施雙語課程多年的私立學校,忽然也成為政府諮詢的對象。

儘管是被動應付上級政策,相信多少能讓主管機關體會這些私立學校投入多少資源和心力,才能辦出具有規模和品質的雙語教育和國際課程,並能正視法規的諸多不合理或不進步的限制。

即便現在的實驗教育法規已讓公立學校有足夠的法源依據來辦理這類課程,但現階段仍有些相關法規制度侷限著,包括組織編制、學生收費、外籍師資規定等規定,都會影響雙語或國際課程運作。更別說要滿足幼兒園階段的雙語學習需求,政府可能得重新修正或翻轉國內幼教政策。

有學者問對於延攬海外人才,私校可以幫政府做些什麼?海外人才選擇子女教育,看的還是品質。既然私立學校已有這些課程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只要相關法規更開放合宜,讓課程運作更符合國際人才需求,辦出能與其他國家既爭的雙語學校品質,才能真正發揮攬才作用。

政府資源有限,不見得需要什麼事情都自己來,應整合並善用資源,簡化各種申請作業,營造更友善的國外人才子女就學條件,必要時給予這些人才子女學費補助,應該比分散資源設立公立雙語學校更有效益。
學生競賽 排名非唯一
閱讀更多

學生競賽 排名非唯一

今年的全國語文競賽發生因台中市教育局的複賽行政作業違規,導致7位得獎學生資格一度被取消,雖然經過申訴評議認定錯誤責任不在學生,恢復了學生應有名次,但已對辛苦準備競賽的學生和指導老師造成一些傷害,讓他們的榮耀蒙上莫名的灰。

辦理各種學生技能競賽,除了讓具備才華的學生有積極挑戰的目標,為了爭取好的名次而更努力練習外,也透過競賽過程,彼此得以觀摩學習。甚至藉由比賽帶動該項目的風氣,讓更多學生參與學習。從教育的立場來看,相互學習的目的應該更重於比出高下。

實際上,我們常常把競爭視為最重要的目的,大家只在意最後的排名,關注競賽的流暢度和公平性,沒人在意過程中學生是否有機會相互觀摩?以致許多比賽學生從預備、上台到結束離開,壓根沒看到其他人的表現,完全失去相互學習的競賽目的。

過度重視競爭,也會在問題處理上少了教育的思維。就如這次事件,投機的報名方式,美其名是為學生爭取機會,卻是給學生不良的示範;而主辦單位採取直接「取消資格」的處理方式,也莫名讓學生承擔大人的疏失,對學生心理上的打擊不小,甚至會影響他們未來持續參與該項競賽的意願。

其實類此全國性學生技能競賽,應可多採取等第式的評比,類似目前的藝文比賽或科展競賽,只要設定各種評等的標準,達到標準就給予該獎項,而非清楚列出各項名次,減少彼此的競爭性。此外,在競賽流程的設計上,應盡量讓彼此有機會觀賞的機會,若擔心觀眾干擾,只要透過視訊設備,甚至網路直播方式,就可達到目的。

許多人建議對競賽制度提出檢討,但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制度,而在心態上。
專業態度 激盪特色課程
閱讀更多

專業態度 激盪特色課程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雖然延至108年度開始實施,但為了滿足新課綱更多的選修學分,多數高中這兩年已試行出各領域的特色課程,儘管那些五花八門的特色課程內容,能否真的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還有待觀察,但外表看起來的確和過去單調的學科名稱很不一樣,會讓人特別想一探究竟,至少產生引起動機的作用。

從網路資源上可以看到許多特色課程的設計,有些在原有領域上加深加廣,更強調實作、探索和思辨等學習方式;有些則採取「跨領域」的設計,讓不同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相互連結;或者結合科學新知、在地特色、社會議題等,讓原本的課程激盪出新的學習亮點。

這些吸引人的課程名稱,其實像餐廳開出來的宴席菜單,看起來總讓人有許多想像,期待端上桌的菜餚是如同菜名般的美味!真正放入口中後,有些的確讓人回味無窮,稱讚不已;但也有讓人覺得平淡無奇,甚至失望搖頭的。造成差異的主要關鍵,不外乎食材和廚藝了!同樣的,這些課程內容能否引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收穫滿滿?關鍵也在學習素材和教學專業。

尤其新課綱強調的是素養教育,老師必須跳脫傳統的單向式講授模式,設計更活化的教學,讓學生有更多閱讀、探究、討論和實作的機會。這也代表老師們必須精進專業能力,同時花更多時間備課,才能讓特色課程名符其實,而不會虛有其表,食而無味。

就像一個多年經驗的團膳廚師,要改做精緻的懷石創意料理,若沒有改變思維和習慣,並學習更多食材知識和料理技術,恐難端出真正道地的佳餚。對已經習慣傳統課程與教學模式的老師,能否利用此機會突破自我,還是依循故我,就看老師想端出什麼手路菜給學生品嚐了!
選才把關 提高辦學品質
閱讀更多

選才把關 提高辦學品質

大學考招制度又有新的調整,未來學測除了可選擇僅採計四科分數,招聯會日前宣布從107學年度起,只要大學校系採計的學測科目總級分不為零級分,個別科目零級分還是可參加甄選,體育、音樂及美術術科考生甚至可以不參加學測,就可申請大學。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直覺就是大學生素質將跌到谷底,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將來在台灣,只要會呼吸就能上大學。

自從多年前出現18分上大學的案例後,大家就驚覺大學生的素質嚴重下滑,並且把問題歸咎於大學校數太多。的確,當大學招生人數增加,許多後段大學為了生存,也只能來者不拒,但前端大學的競爭強度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平均素質勢必下降。

然而,更值得探討的是何以高中經過三年的學習,畢業時的成績表現會這麼低落?除了學生的資質和態度外,學校的課程和老師的教學也絕對有責任。問題是當學習成效出現落差時,學校老師能否依據學生條件給予適性的課程與教學,並設法積極鼓勵學生保持學習意願;還是只能用同樣的標準與方法,消極期待學生自己開竅,甚至任其自生自滅?

另一方面,新生的程度只是影響大學生素質的因素之一,大學自身如何把關才應該是大學品質的關鍵。國外大學名校學生素質已經很高,但淘汰率仍高的嚇人,能順利畢業的學生,專業等於有一定保證。反觀國內,就算國立大學名校招生無虞,因為各種外力因素,大概也沒有勇氣這樣嚴格把關。

新的考招制度或許是讓大學選才更貼近學生性向專長,讓高中生能依據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在新課綱的架構下選擇更適性的學習內容。至於高中和大學教育品質的責任,不應全然由考招制度來承擔。
觀念升級 教學才能升級
閱讀更多

觀念升級 教學才能升級

記得教師節前後,許多臉書和通訊群組上流傳著一則笑話,畢業多年的學生對老師說「以前您教我的通通都還給您了,那學費何時可以退還給我呢?」這讓人會心一笑的兩句話,其實道出許多人對學校學習的無奈,當年熬夜苦讀,死記活背,精熟到不行的學科內容,離開學校後所剩無幾。那麼十幾年的中小學學習過程中,到底留下了什麼?真正學會的是什麼?

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幫助學生對未來做好準備,當中包括了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養成和學習。然而過去教育太過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與應考技能的訓練,等學生離開學校後,才發現過去所學的知識未必派上用場,但許多做人做事需要的特質與能力卻要重新學習建立,例如溝通協調、批判思考、規畫整合、實作創新等能力,都難在傳統教育養成。更怕的是因為學校教育而失去自我學習能力與動機,那就真的前途無「亮」了!

資訊科技的進步已讓大家無法掌握未來十年的人類社會樣貌,能確信的是過去的知識學習模式將無法讓學生應付未來的發展需求。當今世界教育改革都聚焦在如何培養學生因應快速變化的能力,我國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以素養導向為主軸,也是順著趨勢要翻轉中小學的教學型態,期待能以更多元、活化的教學,建立學生思考、探究、運用和開創知識的能力。

然而未來社會不斷在升級,教育觀念和方法若不能也跟著升級,遲早面臨淘汰。老師如果不能或不願意改變,怎能期待學生有新的能力去面對未知,挑戰未來?
學習自主才能持續
閱讀更多

學習自主才能持續

依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高中畢業生出國就讀大學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些學生出國留學的原因,有些是不適應國內升學競爭,但更多是對國內大學教育品質的不信任,想要擴展國際視野,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然而,許多學生到了國外大學就讀後才會發現,當留學生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稍具知名度的大學,不僅教授對課業的要求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用功程度都超過想像,學業壓力比台灣大多了!除了英文聽說能力造成的障礙,最讓學生吃足苦頭的,就是缺少自主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導致時間管理不佳,或者不知該怎麼安排學習?不少學生因而在大一或大二就被淘汰,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來自於中學階段的學習模式。我們的學生習慣了在老師和家長的安排下,進行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學習的目的幾乎只為了考試和升學,學校課程往往已填滿各種學科知識的傳授和重複練習,放學後許多學生還要繼續到補習班上課。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好好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更難有空間自主探索有興趣的學習主題,只能在大人的督促下,跟著學校或補習班安排的進度,應付一次次的測驗。等到上了大學,沒人安排進度,更沒人督促課業,就不知如何學習,甚至不想學習了!

我們說要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實際上我們從制度設計、課程規畫到教學方法,卻總是背道而馳,不斷塞滿無趣的學習內容,只會削減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概念已經調整,升學考試的題型也有很大轉變,需要中學階段的老師從觀念和方法上做出改變,真正建立素養導向的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讓學習有效持續。
勿用分數為學習做定論
閱讀更多

勿用分數為學習做定論

多數家長和老師判斷孩子學習成效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考試成績,孩子考一百分,覺得一切都沒問題;考八十分,會覺得他可能還不夠努力或不夠細心;如果考六十分,恐怕就是學習有問題!不能說這樣的判斷完全沒根據,但僅關注在量化分數結果,很可能忽略了被隱藏的學習問題。

學校平時最常使用的標準化側驗,多是老師主觀的依據教學進度和學習內容來出題,主要目的是檢視學生學會了多少。有時答對不代表真的理解,答錯也可能只是粗心;相同的分數,錯在不同的題目也有不同的意義;即便相同的錯誤,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因此測驗分數其實只是一種參考值,代表的是學生大致上的學習成效,80分和60分的差別,會因錯誤題數的多少或題型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

要從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學習的真正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思考脈絡,只是這樣的過程非常花時間,甚至需要個別性的處理,實務上並不容易做到。多數時候老師只能透過檢討題目,告訴學生正確答案的緣由,有時考試一多,連檢討考卷的時間都沒有,失去測驗的目的。

評量是一門專業,要以有限的時間和題目去有效的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本來就不是簡單之事,家長和老師應盡量避免用單一分數為孩子的學習做定論,重要的是從這些測驗結果中去探究學生的學習困難、盲點或誤解,並找出方法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測驗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鑑別度,因此當測驗結束後,除了檢討學生的答題結果,也要檢視和改進測驗的品質,才能發揮其效益,讓學習和教學都能精進。
從教學中實踐創客
閱讀更多

從教學中實踐創客

近兩年新科技大量帶入中小學的課程與教學中,除了老師在課堂上運用電子白板、平板電腦、即時回饋系統等數位科技進行教學,或利用各種線上平台延伸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外,運用新科技的創客課程也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包括從3D列印、雷射切割、機器人、程式設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不僅許多學校積極推展創客教育,坊間也有不少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創客儼然成為當前特色課程新主流。

創客是一種從「想像」到「實踐」的過程,從中所累積的創新與解決問題能力,也是許多人認為未來人才亟需具備的關鍵競爭力。而創客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也因為大家發現傳統學習過度重視記憶和理解,欠缺「創新」和「實作」,而創客教育似乎為傳統教育僵化的問題提供最直接的解決方案。

可惜的是,現今學校多只把這個解決方案留在「創客」這堂課,或者在特定的創客學習活動中,回到一般的科目後,學習的重點還是回到課本知識的記憶理解,產出的是有著同樣標準的作業和評量。學生好不容易引發出少見的創意,從實作的過程感受屬於個人的成就感,一下子又被消磨殆盡。

其實創客也是一種態度,這樣的精神應該運用在各種知識領域的學習上,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學科,理論上都能運用創客的模式。如果能讓學生有更多「想像」到「實作」的學習過程,學生會對所學知識有更清楚的理解、更多想法和更多應用,甚至能自己融會貫通各領域的知識,產生跨領域的學習成果。

改革的過程總是想的比做的容易,或許,老師們也需要讓自己更具有「創客」的精神,想辦法去實踐對理想教育的想像!
鐵人三項 一種人生態度
閱讀更多

鐵人三項 一種人生態度

為了在邁入第六十個年頭之前,參加人生第一場226公里超級鐵人賽,已積極準備了半年,其間號召了許多同事一起訓練。上周末帶領集團165位夥伴,大家信心滿滿的前往台東參賽,其中27位參加226超級鐵人賽。孰料老天爺給了一個更大的關卡,幾天的豪大雨造成自行車賽道多處土石流,為了顧及選手安全,主辦單位只能取消自行車項目,於是超級鐵人三項頓時成了超級鐵人二項了。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儘管做好萬全準備,還是難敵大自然的力量。雖說未能如願完成第一場超級鐵人三項賽事,難免有點遺憾,但安全畢竟是最重要的,渺小的我們犯不著跟老天硬著來。完成了第75場鐵人三項競賽,對於這樣的處境反而可以更坦然面對。或許因為長期從事這項運動,已將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只不過這次做不到的,那就下次再來吧!

一開始參加鐵人三項,追求的是完賽時的成就感,現在卻越來越能享受過程中與自己身體的對話。多數時間能依照自己設定的速度前進,代表著對身心狀況的充分掌握;偶而受到天候或其他因素影響而減緩速度,表示準備還不夠充分,那就提醒自己,下次別輕忽了鍛鍊。

應該就是一種人生態度吧!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越是能做好準備,提升自己的實力,就越能從容以對。這是在基本不過的道理,鐵人三項如此,學習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已和集團夥伴約好明年4月再來挑戰226超級鐵人,繼續為自己設定訓練的目標。有人問我要跑到幾歲?想想現在的賽場上,還有不少前輩持續前進著,而我的成績也還能勝過不少年輕小伙子,那又何必給自己設限?能跑就跑,跑不動了,再換下一個可以挑戰的目標吧!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