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進入放榜的季節,前陣子國內大學繁星推薦入學的榜單公布,加上更早前的特殊選才管道,許多高中已開始貼出賀榜,接下來申請入學的結果也將陸續公告。而多數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也在近期陸續揭曉。不僅那些如願錄取理想學校的考生可以鬆一口氣,多數高中也會抓住機會展現該校的升學成果,作為對家長們的一種交代,也是一種宣傳。
這個時節也同時是家長為孩子選擇未來國高中學習環境的重要時刻,除了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外,升學績效也是許多家長重視的選校因素。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學校的榜單好嗎?孩子進去了會不會有競爭力?」
不可否認,學校的升學成果,必定與課程規劃、教學品質、升學輔導以及學習風氣等因素有關,也代表著學生學習的成效。然而把升學榜單過度連結到所有學生的競爭力,恐怕也是一種迷思。畢竟多數學校呈現的亮麗榜單,只是一部份優秀學生的表現,他們通常容易獲得較多的學習資源,至於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果,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刻意被隱藏,反而成了「陪考生」。
在多次的考招制度變革後,當今的教育價值觀更強調的是多元適性。學習力強的學生,應該花更多時間去多方探索,培養更多元的能力,而不需要將時間都耗費在重複的學科練習;能力中等或較弱勢的學生,更應該找出自己所愛與所能的範疇,提升學習效果。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保持高度的動機,願意持續學習。
升學績效呈現的只是整體的數字,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故事,這個故事是否豐富精彩?能否延續不斷?應該是學校和家長更需要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