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競爭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閱讀更多

競爭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為了如期完成人生的第一百場鐵人賽,這段期間除了持續訓練外,也積極到處征戰,只差沒有像廣告詞所說的「不是在鐵人賽場上,就是在前往鐵人賽的路上」。

隨著年紀增長,參賽的組別競爭對手減少,拿到名次的機會也就大增,這一生當中大概就這段時間最常上台領獎吧!

其實在鐵人賽或馬拉松這種人數眾多的賽場上,除了少數頂尖選手追求前幾名的獎項外,絕大多數人挑戰的都只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一開始通常只求「完成賽事」就好,跑了幾場後可能就會希望提昇速度,突破某個時間門檻。排名往往只是一種參考,給自己多一些往前進步的動力,但不太會是訓練和參賽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說,這類比賽的主要對手就是自己,速度加快比排名進步更有成就感。

我認為學生學習也應該是這樣的概念,在大範圍的課程架構與教學進度下,每個學生依照自己的資質條件和興趣專長來設定挑戰目標,重要的是讓自己不斷進步,並且因為進步而獲得成就感,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學習,才會形成自發性的學習。偶而同儕之間的比較,只是幫助老師和學生自己了解學習成效,或者強化動機的手段之一。

遺憾的是,現今許多家長和老師把競爭視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只看重成績排名,很容易否定學習過程的付出,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會窄化學習的範疇。有些聰明的學生,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考高分,就很容易看輕學習這件事;相反地,有些學生就是不擅長某些學科,即使努力了也得不到肯定,兩者對於學習都非好事。

未來的學習強調適性揚才,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路線上,用符合自己條件的步調,做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最該重視的課題。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行政院也提出雙語國家的發展目標,國際教育和雙語教育成了這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教育政策,從政府、學校到坊間教育機構,的確形成一股國際教育熱潮。

過往政府為了推動雙語教育,因著重在英語學習的層面,除了增加英語課程節數,也開放中小學聘用合格外籍教師,以期能創造「用英語學習英語」的環境。如今政府也意識到雙語教育的精神,不該只是學英文,還要能將英文當做學習的語言,因此在政策上推出希望中小學部分學科也能採用英語教學。

然而,以過去台灣的英語師資培育來看,現有的英文師資或者其他學科師資,是明顯不足以因應這樣的政策理想。雖然現在年輕教師的基本英文溝通能力不差,但要能夠「流利的」使用英文教學,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便透過在職培訓,短時間要提升到足夠的英語授課能力也非易事。最快的方法,就是引進可以使用英文任教學科的外籍教師,只不過目前法規對此有所限制,必須先修法才能突破。

其次,依據多年的雙語教育的辦學經驗,學生要能使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否則在全英文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學習挫折,結果該學的知識內容沒學到,還可能因此對英文產生排斥或恐懼。而常態編班機制下,學生英文程度參差不齊,更增加用英文教授學科的難度。也就是說,若無法先採英文分級授課,用英文教授學科恐會淪為「體驗式」的課程。

今年底教育部又將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我們很樂見政府積極推動國際教育和雙語教學,但需要對教學現場有更確實的理解,才能更務實的制定政策,並且有效解決問題。
給新課綱更多理解和支持
閱讀更多

給新課綱更多理解和支持

新課綱已正式上路一個月,最近仍持續看到一些文章表達對新課綱的擔憂和批評,有些是擔憂新課綱的準備不足,例如教師是否有能力實施素養導向教學和評量?學校是否真能實施跨領域的教學?是否有足夠師資開設各種多元選修課程?另一方面則批評新課綱增加更多壓力和困擾,例如探究實作和跨領域的教學會壓縮原有的教學進度,學習歷程準備會增加更多學習成本,連大學考招制度改變的批評也算在新課綱頭上,甚至還有人建議趕快踩煞車。

這些擔憂和批評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是影響下一代學習的重要制度,又被視為現今最重大的教育變革,總是希望一切都是準備好的狀況,並且很快看到好的發展,對於各種問題也會用更高的標準去看待。然而,這麼複雜的政策才剛起步,如果一開始就要完美無誤,那是痴人說夢。

目前看來,社會大眾對新課綱的精神和理想沒有太多疑問,只是在執行時,大家容易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改變造成的影響,當原有的權益優勢被削弱,或看不到立即成效,很容易產生負面評價,進而打退堂鼓,完全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時間。

教育改革的過程本來就需要足夠的累積和醞釀,短期的缺失可作為修正作法的依據,但必須堅持既定方向,忍受改革的不便,才能達到長遠的理想目標。再者,教育改革的變數很多,不可能有「完全準備好」的一天,只要方向是對的,有足夠的準備和規劃,就應下定決心去執行。

新課綱才上路一個月,學校老師、學生或家長,其實還在摸索和適應,現在就要給予功過評價,言之過早。不妨用更多理解和支持,替代無謂的憂心和偏頗的批評,讓這個改革能正向的發展下去。
好老師 從來就不簡單
閱讀更多

好老師 從來就不簡單

前陣子聽到教育人士感嘆當今師道不彰,教師的角色變得模糊,專業不被尊重,工作負擔和壓力不斷增加,福利待遇卻跟不上。於是能退休的搶著退,還無法退休的,只好委屈自己設法在夾縫中,找到一套賴以生存的模式,守著僅存的一點教育良知,繼續把該做的工作做完。

不難理解何以有這麼無奈的心態,現在的老師的確比以前辛苦多了,儘管教室裡的學生數少了一半,但要適應多變的教育制度和課程規劃、了解推陳出新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科技,掌握隨社會變遷而調整的輔導管教規範,更要經常面對難以教化的學生和不理性家長,甚至社會輿論的非專業批判。要在這種環境下,沒有高度熱忱還真難保有正向的工作態度。

儘管如此,每年從各種優良教師表揚,媒體報導的故事,以及許多學校夥伴的分享中,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令人欽佩的教師,不僅全心投入提昇自己的教學專業,還付出更多額外的時間和心血,只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幫助孩子找到方向,成就孩子更好的發展。

其實,老師這個工作,從來就不是輕鬆簡單的,因為他們要將複雜的專業知識有效傳遞給懵懂無知的學生,還要不斷學習新知來確保自己的專業品質;這工作更不該是單純穩定的,因為他們每天面對的是擁有不同個性、資質、喜好、成長背景和未來理想的個體,要處理的是千變萬化,甚至超越自己專業的問題。

然而在授業和解惑之外,老師更重要的價值,是要引導學生探索方向,啟發未來,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帶給學生希望。要做到如此,老師只好收起消極悲觀的權利,讓自己累積更多正向能量。這很不容易,而這也是好老師值得我們尊重敬愛的地方。
思辨與表達 從小開始培養
閱讀更多

思辨與表達 從小開始培養

台灣師資培育龍頭的台師大傳出將調整課程,改以「中文閱讀和思辨」及「中文寫作與表達」替代原有的必修大一國文課。雖然仍未經最後決議,但看來這個改革已規劃研究多時,執行的機率相當高。

過去大家對大一必修國文課的認知,大概就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必修課,儘管許多學生懷疑其必要性,但也難以改變什麼,畢竟中國文學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沒有足夠需求和動機的情況下,大一國文課多數成了學生應付的課程,不見大學生的國文程度有明顯提昇。如今,一個大家印象中較為保守的師培大學提出這樣務實的課程改革,其實還挺讓人興奮的。

大學教育除了各科系領域的專業學習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習層次的提升,包括了對知識的蒐集、分析、思考、批判、表達、運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階段,所謂的「學問」,應該透過更多理解和質疑的過程來產生,因此理解和思辨,本來就是大學生必備的素養。而理解思辨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與知識文本、與自己或他人的對話,這樣的對話若透過適當的書寫或口語呈現,就能轉化成有系統的知識脈絡,成為產出更多知識的基礎。

在國外,不僅大學重視課堂上對知識的探究、批判,其實早在中小學階段也就開始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基礎能力。老師除了鼓勵學生提問,也給予大量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小訓練思考邏輯,保持好奇和求知慾,以及積極的溝通表達能力。這也是許多台灣學生到了國外大學,感受到與國外學生最大的差異。

相信台師大的課程變革,會引發更多大學跟進仿效,更期待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也能更重視這方面的素養,當學生從小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學階段才能有效提高學習層次。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閱讀更多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國內許多大學生不知自己真的想要學什麼?已是常見的現象。最近有媒體針對台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若有第2次機會,超過5成的台大學生不會選擇同樣的科系,其中4成的台大生說,科系的選擇是填志願時才決定,也有1成6的學生說,至今仍不確定自己想念的科系是什麼。

理論上,頂尖的台大學生是最有條件選擇他們想要就讀的科系,沒想到有如此高比例不滿意自己的選擇,甚至還摸索不到真正的志趣。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學生坦言根本沒有時間思考生涯探索的問題,4成學生甚至表示,關於選填大學志願和生涯探索,高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排滿各種考試。這樣的結果,清楚點出問題出在哪裡。

過往大人們常要孩子先讀好書,說有了好成績,才會有得選。然而等考完試,孩子卻沒多少時間去了解自己和認識科系。再加上周遭充斥著各種長輩、同儕、社會價值觀的期待,於是很容易在迷糊、無奈或自我催眠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科系。

有人說未來人的競爭力,第一個是「認識自己」,因為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持續學習精進,應付不斷改變的環境。對此,學校應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最佳場所,尤其國高中階段,應是探索興趣志向最重要的階段。遺憾的是,大人總是輕易的忽略這件事,或誤以為孩子只要想個幾天就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前有博士生去賣雞排,雖然與所學無關,但至少最後找到想努力的方向。如果當初學校能更重視學生對生涯的探索,或許他就不用多繞這段路。如今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適性發展,考招制度的改變也更需要學生了解自己,期待未來國高中課程的改變,能減少類似的人生空轉,讓更多學生學其所愛,愛其所學。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閱讀更多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因為自己喜歡跑步,也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或友人跑步,畢竟那是最簡單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無論快慢遠近,只要願意讓自己跑起來,流流汗,喘喘氣,對身體都是好的。只是要讓人願意把跑步當做固定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嫌自己跑不動、怕無聊,身邊不喜歡跑步的人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設限。

然而,最近也發現許多原本不愛跑步的朋友開始練跑,有人為了減重而跑,有的是為了陪著家人跑,有的是同事揪團不好意思拒絕,在團體激勵之下跟著跑,至少有伴不會無聊。也有人因為家人送了衛星定位的專用手錶,怕浪費了手錶的功能而開跑,而每次跑步紀錄上的各種數據,似乎也成了激勵他繼續跑的誘因,想看看自己能否比上次跑遠一點,或跑快一點!

跑步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情,加上人普遍有惰性,對於這種苦差事,若沒有足夠的激勵,多數人會選擇敬而遠之,但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對的誘因,通常就可以激發動力去嘗試。接下來,若能從他人的稱讚或支持產生成就感,甚至是某種壓力,就不難持續下去,漸漸變成一種習慣。這些過程,如果能加上團體約束的力量,就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個人在企業中推廣運動訓練的經驗。

套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當學習過於輕鬆,沒什麼成就感,學生會覺得無趣;學習過於困難,或者作業考試過於繁重,則容易放棄。專業的老師若能提供誘因激發學習,給予足夠的正向支持,搭配適當的壓力和挑戰,讓學生有過關升級的成就感,勢必能有效激勵學習,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像跑步上癮的人,不用人督促也想跑一樣。
暑假結束 大家一起開學趣
閱讀更多

暑假結束 大家一起開學趣

近年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暑假結束,學校開學,臉書或一些通訊群組上就會出現家長慶祝的貼文,好像終於從暑假的惡夢解脫,不用再為小孩的活動和作息傷腦筋,可以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時間。至於孩子對開學的期待,大概跟年齡成反比吧!

開學對學生而言,是新學期的開始,除了代表學校開張,教室開課,更重要的意義在開啟新的學習。而學校要提供的新學習,也不能只有新課本、新進度,最好還有新的體驗和感受,新的成長和突破,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讓他們開心的迎接每一天的學習。若只是不斷在相同環境中重複同樣的學習方法,聽一樣的訓話,學生應該很快就會進入學期末的疲乏吧!

要開啟學生新的學習,老師當然也不能守著老套不放,必須不斷吸收新知,學習新方法,調整新的思維,才能與時俱進,提昇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更有效且豐富的學習成果。開學對老師來說,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另一段教學專業的學習。

開學後家長也不能閒著,除了同樣關注孩子的學習外,家長同樣有許多成長的需求。從國內外教育趨勢的演變,教育制度的翻新,到各種親職教育的新觀念,快速發展的數位科技,甚至是孩子平常熱衷的各種娛樂,都是家長應該多去涉獵的。

趁著孩子開學,家長不妨也開展自己的視野,多安排時間研讀各種資訊,或者聽聽相關講座,尤其今年新課綱上路,學校有哪些新作法?孩子需要如何調整學習習慣?要如何輔導孩子規劃未來?家長了解越清楚,孩子就受益越多。

如果學生、老師和家長能形成一種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大家一起開學,相信孩子學習成長的效能一定可以倍增!
終身學習需要持續的動力
閱讀更多

終身學習需要持續的動力

教育部最近調查發現,近五年來技職校院教師參與產業研習的成效不佳,甚至高達三成的教師連一個小時的研習都未參加。其實這不只是技職教育面對的問題,而是整體教育體系的挑戰。大家都知道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只靠學校裡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將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新挑戰,因此「終身學習」也被視為未來人的必備素養,在許多國家的課程發展或改革中,都會把終身學習列為重要目標或願景。

終身學習的素養應該包括兩個面向,一是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自主探索、自我學習的本事,以資訊時代來說,數位科技運用、資訊蒐集分析、閱讀理解等的技能就更為重要,這也是在課程發展上比較容易規畫設計的部分。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則是持續學習的動力,動力來自於樂趣和壓力。孩童喜歡學習,往往因為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樂趣和成就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學習變得越來越苦悶,甚至只為了應付考試升學的壓力才學習。一旦這個壓力消失了,學習的動力大概也就停滯了。除非環境有了變化,有新的需求產生,才感覺到重新學習壓力。問題是,在停滯一段時間後,往往會發現學習變得更困難,更沒效果。

學生時期應該是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機,然而我們的過去的教育模式卻是背道而馳,讓學生長時間在有限範圍中快速尋找標準答案,反覆練習解題技巧,全心爭取更好的成績排名,學習可說毫無樂趣,也與生活脫節,怎能期待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素養?

其實只要改變課程和教學模式,多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自主性和成就感,就不難累積學習樂趣,延續學習動力,新的技能對他們來說就不會是問題。前提是,老師們也得先有終身學習的素養才行!
寒暑假 可以更有意義
閱讀更多

寒暑假 可以更有意義

暑假已近尾聲,有些孩子想把握時間好好玩樂一番,有些辛苦的中學生可能還繼續上著輔導課或才藝課,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從假期開始就全心全意栽入電玩、追劇的世界。兩個月的時間其實並不短,但也一晃眼就過。常在想,如果能好好利用這兩個月的時間,一定能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很多幫助。

平時在學校的課程裡,大家多在相同的框架和進度中學一樣的東西,即使有差異也不大。暑假除了必要的休閒娛樂,其實也是最佳的機會,讓孩子嘗試在學期間不容易進行的活動,無論是才藝、學術、運動,即便只是休閒旅遊,只要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都是很有意義的。這當中,若能讓孩子自主安排,甚至獨立去完成想做的事,那就更棒了!

前陣子看到一篇很棒的報導,高雄市一位小學五年級老師,為了讓學生培養「自己照顧自己的生存能力」,設計了一份「壯遊闖天下」的暑假作業,鼓勵學生自己規劃行程,結伴或獨自外出從岡山到高雄市區壯遊。原本擔心沒多少家長會敢放手讓孩子嘗試,沒想到陸續看到孩子出發、完成,過程中不只發現孩子的成長,也感受到親子關係的改變。

報導中有句發人省思的話,「在學校教育裡,有教孩子如何去玩嗎?」的確,我們似乎覺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怎麼玩?怎麼安全的玩?怎麼玩的有意義?卻很少大人花心思去教。結果因為怕危險、怕浪費時間、怕耽誤學業,很多事情就乾脆不讓孩子做。

新課綱強調適性多元、鼓勵探究實作,未來無論學校或家庭,都需要重新思考寒暑假對學生的意義和價值。若能透過大人的適當引導,讓孩子「主動」規劃探索不同的事物,「獨立」去完成某些挑戰,這樣的寒暑假,一定能讓孩子更有收穫!
學習親近 更懂得珍惜
閱讀更多

學習親近 更懂得珍惜

暑假期間,是學生可以好好安排休閒活動的機會,然而根據這幾年的各種調查統計,青少年在暑假期間從事的休閒活動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玩手機」,最常出現的休閒場所也是「家裡」。在各種活動中,喜歡從事戶外活動的比例相對低,戲水可能還算受歡迎,但會喜歡往山裡跑的大概少之又少。

多年來舉辦學生登百岳、泳渡日月潭、騎單車環台等具挑戰性的戶外活動,雖然讓許多家長感動,獲得許多肯定和支持,但也常有人問我為何要帶學生從事這些有危險性的活動?我總告訴他們,只要有足夠的準備,這些活動其實都很安全,人們之所以覺得危險,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環境,不了解正確的活動方式,甚至只因為從小就被灌輸「避免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台灣四周環海,山林茂密,而且無論要上山或下海,距離都非常近。照理說,我們有最得天獨厚的條件推展山林教育和海洋教育,讓孩子從小學習安全正確的方式來接觸山,親近海,進而懂得珍惜呵護這些自然環境。可惜過往教育的忽視,讓多數民眾只知享受眼前美景,卻留下許多不該有的破壞;或者因過度輕忽潛在的危險而冒然從事登山戲水活動,結果造成傷害。

我們不會期待爬過一次百岳,所有學生就從此愛上登山;也不會妄想帶學生騎車環台一圈,就讓他們從此熱衷單車運動。然而,我們相信經過多次的訓練和活動的洗禮,多少讓孩子們對這些自然環境不那麼陌生,知道如何避免危險。或許將來有一天,他們會想起登頂感動,願意帶著家人朋友再走進山林的懷抱,或者騎上單車,重新感受城市鄉村的各種風貌。這樣,也值得了!
學生服儀怎麼管 讓學校決定
閱讀更多

學生服儀怎麼管 讓學校決定

多年前教育部順應民主開放的潮流,解除了髮禁和高中階段的服儀規定,最近教育部也擬對國中制服解禁,讓國中生也能參與學校服儀規範的制定,學校也將不能因服儀違規而懲處學生。

校園內的民主開放程度,每個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同,總是會有贊同和反對的聲音,從民主的角度來看,在制度上提供彈性,讓大家有機會針對這些議題,多些討論溝通,是值得肯定的作法。只不過,對於過去較缺乏民主教育訓練的社會,往往對限制有偏見,或者對開放過度解釋,因而無法拿捏適當的尺度,造成反效果。

在學校教育中,生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國民教育法中也明定,國中小課程要以「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那麼適當且合乎基本禮儀的服裝儀容,應該是生活教育中不可缺的部份。相較於便服的多變性,制服是較容易讓學校引導學生學習合宜穿著的媒介。或許學生少了些選擇的自由,但仍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利用其他場合活動,來提供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機會。

學習要有效果,通常需要一些規範和限制,只要規範適度合理,都是可以接受的。各種制度都可能有正反影響,應該客觀的討論,減少意識型態的干擾,更不需要無限上綱可能的負面影響。

讓學生參與學校制度決策是民主教育的一種表現,但辦學責任仍在教學團隊,尤其私立學校的特色建立,源自於辦學者的理念,以及家長的需求和期待。開放的政策應包含多元的概念,避免又走向單一的意識型態。服儀這件事和體罰不同,怎麼管?管到哪?只要家長學生能接受,不妨讓學校有更大的空間去制定規範。
投身教育 需要更積極的價值觀
閱讀更多

投身教育 需要更積極的價值觀

餐廳裡一對年長夫婦和女兒一起用餐,席間聊到女兒前陣子考上了中部一所學校的正式教師,但因為學校位置有些偏遠,交通不利,且因為規模較小,新進教師都會被要求兼行政工作,什麼苦差事大概都逃不過。

看來這樣的工作條件,和這位年輕老師期待的教師生涯有不小差距,讓他非常苦惱,畢竟考了幾次教師甄試才獲得這個職缺,但要離開繁華台北,對從小沒離家獨自生活的他來說,顯然有不少壓力和恐懼。最後,父母大概也捨不得女兒離家吃苦,也勸他乾脆留在台北看看有沒有其他代課機會,等明年再拼北部學校。

這幾年職場選才的經驗,已不會對這樣的案例感到訝異,有的是更多無奈和擔憂。無奈的是年輕人對於投入職場的渴望和責任感,對於挫折和壓力的承受能力,似乎真的不如以往;憂的是以這樣的工作心態來從事教職,將來如何給學生正向積極的榜樣?要如何教導學生勇敢面對挫折與壓力?

教師這份工作的意義,不在於個人工作的完成,而在其所帶來的影響。老師在各種的教學活動中,不只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其一言一行也同時傳遞了許多價值觀,多數時候,這些觀念想法會被默默的接收,逐漸累積成下一代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總是負面消極看待事物的老師,是不容易教育出正向積極的學生的。

有人說這是人的天性和整個社會環境演變的結果,但從教育角度來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是慢慢被引導和累積出來的,因此,老師的價值觀,才更顯得重要。

教師是職業,更是志業,政府和辦學者的確有責任提昇教師的工作條件,然而,也期待有心想投入教職的年輕人,能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
家長態度 影響孩子成就高度
閱讀更多

家長態度 影響孩子成就高度

在一場餐會中,一位朋友問了高中學習歷程到底重不重要?引發一番討論,有人覺得好的科系還是看學測分數,也有人質疑學習歷程的真實性和公平性,聽來大家對這個新制度多半因陌生而感到憂心。

前陣子傳出補習班已經開班授課,教學生如何準備學習歷程。這幾天媒體也報導,有家長自曝其女兒的備審資料是他代筆的,甚至被大學拿來當範本,質疑現行多元入學制度的可信度。

許多制度改革,其立意是良善,方向是正確,只因大家觀念的偏差而產生更多負面的效果,並且總是輕易把問題歸咎在制度不當,然後結論就是那句「越改越亂!」

就以代筆備審資料這件事來說,即便制度有瑕疵,但家長的心態和行為才是問題根源。家長之所以如此,是把孩子送上大學當做最終目標,或許暫時達到目的,卻放棄了該有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做了最壞的示範。這好比在十字路口闖紅燈,還怪沒有警察在路口站崗一樣。

孩子的未來,終究需要自己面對,即使大學混過去,將來總要就業。父母無法「代理」一輩子。與其到了職場才被看破手腳,不如讓孩子在求學階段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虛心學習,強化自己的實力。

有人說「要遠望,才能看見美麗的彩虹」,家長的態度,其實會決定孩子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影響孩子成就的高度。面對各種制度的改變,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學生階段的一切歷程,都只在為面對將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升學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個小關卡。只要遠光放遠,就能掌握孩子學習真正需要的內涵,幫助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
上大學要準備的不只是分數
閱讀更多

上大學要準備的不只是分數

每到了學期末,總會有一些畢業的校友回校探望師長,看看熟悉的校園,也會分享在大學求學和生活的點滴。看著那些大孩子變成小大人,侃侃而談各自的精采,散發出更多自信和成熟,對許多老師來說,應該是一種其他職業難有的成就感。

尤其是那些隻身在國外大學奮鬥的,我們總會特別關心他們的狀況,畢竟是在不熟悉的異鄉,而且是高度競爭的知名學府,學生們的適應和學習表現,也等於是對國高中階段教育的一種檢驗。所幸從他們的回饋多數是讓人放心,許多學生表現更超乎預期,不僅拿到優異成績,還能在各種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的角色。

當進一步詢問他們何以在國外能順利掌握國外大學的學習模式與步調?會發現多數孩子都很強調自我管理和積極主動的重要,包括時間管理、學習計畫、活動參與、社交互動,甚至提早規劃未來幾年的工作實習等等。他們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知道如何去尋找機會?當然,努力之餘,也不會忘了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

有不少家長因為孩子不適應國內的升學壓力而選擇留學,也常有家長會問「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讀書?」相較之下,語言環境和學習方式的不同,加上各種生活文化的差異,國外大學的學習壓力是比過國內大許多,孩子在出國前應該有足夠的認知和準備,不僅語言能力需要加強,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重要,畢竟在國外,多數時候都要靠自己,即便要求助,也得自己找方法。

當然,認清目標、積極學習、自我要求、勇於挑戰,是不分國內外學習都應該建立的態度,這態度需要從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慢慢培養,因為它是不會在孩子上了大學後,就突然冒出來的。
利用暑假 引導學習自主
閱讀更多

利用暑假 引導學習自主

友人最近下載了一種可以學多國語言的手機應用程式,開始學起韓文,每天依照程式裡給的內容,不只嘴裡跟著念念有詞,還得動手按出正確答案。好奇他半百年紀為何突然想學韓文?原來是平常追了不少韓劇,暑假也安排參訪韓國,想說學點韓語也不錯!加上女兒整天關注著韓國偶像團體,說不定還能因此增加點親子關係。

不確定這樣的學習能持續多久,但至少開啟他對新語言的學習動機。過去也常聽不少學生說靠著打電動、看動漫學日文,更多是為了求得工作而主動學習其他語言,經驗上,這種因明確需求的語言學習,只要需求一直存在,就會不斷有學習的動力,通常會比在學校被逼著學更有效。

其實不只語言學習如此,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會因為需求的強度和持續的長度而影響效果。學生時代的學習多較為被動,需求來自於應付短暫的評量,或者為了滿足成績的追求,所以當考卷寫完,學期結束,很多的學習內容就被遺忘在不知何處。相對的,如果是為了喜愛的偶像或遊戲,他們可以牢牢記住各種細節,熟練複雜技巧,甚至主動尋找更多相關資訊,當做自己的專業在學習。

許多家長會利用暑假為孩子安排更多才藝學習,或者要求孩子閱讀課外書、加強學科能力,都是好事。然而這些家長的用心良苦,卻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回饋,或不見良好效果。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沒有感受到需求,無法激發足夠的學習動機,只覺得好不容易放假了,卻還要被逼著上課。

既然學期當中的課程,孩子沒什麼選擇,不妨趁著暑假,引導孩子從自己喜歡的事物,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習內容,由家長協助安排計畫,這樣的學習應該會更有效益。
家長素養提昇 教育才有效果
閱讀更多

家長素養提昇 教育才有效果

隨著社會進步發展,許多過去被忽視或刻意迴避的教育議題,慢慢受到重視,甚至在觀念產生大幅的變化。例如傳統的性別教育,談的多是兩性在生理和心理特質的差異,往往帶有許多文化偏見和刻板印象。近年來政府推動的是性別平等教育,還制定了「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宗明義「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而制定該法。

性平法制定了15年,也順應社會需要歷經數次修法,然而許多家長和民眾不了解性平教育,常因錯誤輿論而誤解其內容,導致學校在推動性平教育時,面臨許多困境和壓力。於是有民間團體和教師團體表示,應該提昇家長對性平教育的意識,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學習,才能打造尊重差異擁抱平等的社會。

除了性平教育外,這幾年政府和學校越來越重視霸凌事件的防範和處理,訂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也將霸凌防制教育列為重要的政策。然而同樣的,許多學校和老師在面對霸凌事件的處理時,也會因為家長對霸凌行為的誤解而過度解讀不當行為;或因不清楚霸凌事件處理的規定,而批評學校處理態度消極,反而造成更多問題。

不可諱言,學校教職員還需繼續加強處理這些教育議題的專業,包括知識原理、法律規範、防治處置等方面。但如果只有學校單方面的推動,缺少家長的配合,教育效果很難呈現。甚至因為家長不當的認知和反應,將問題複雜化,讓原本的傷害更加深。

除了家長,媒體對相關議題的專業度也需要提昇,否則容易誤導大眾的認知,畢竟離開學校後,媒體往往成了大人們學習新知的重要管道。
成就個人 更要發展全體
閱讀更多

成就個人 更要發展全體

又到了畢業季節,最近看到網路上許多人又再次分享一段去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典禮的演說影片,台灣學生蔡采衢成為首位在該校畢業典禮致詞的學生。該影片瀏覽次數創下該校畢業生致詞影片的紀錄。大家不僅對其自信且流利的演說表現感到佩服,更被其演說內容感動。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勉勵所有柏克萊畢業生,除了讓自己發光,更要思考如何讓社會更好,進而把光也帶到其他人身上,讓別人也發光。

這讓我們想到「為台灣而教」的劉安婷,對這些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學生而言,能夠想到將自己的優勢,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動力,真的不多見,但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更多這種想法的優秀年輕人,才能有正向的發展。或者說,我們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年輕人,都抱有「讓社會更美好」的中心思想才對。

教育的本質不僅要成就個人,更要能藉此發展社會全體。然而現實的狀況是,我們並不夠積極讓學生花時間去關懷他人,關心社會,我們只要他們關注成績,努力成就自己的升學目標。所以當遊戲規則改變,無法用分數和別人一較高下,就會感到恐慌焦慮。即便順利進入頂尖大學,許多學生思考的是下一階段如何繼續打敗別人,取得更有「利」的位置。

力爭上游是值得肯定鼓勵的,然而當我們太過專注在狹隘的競爭目標和齊頭式的公平,就可能讓年輕人失去寬廣的視野,也讓社會少了許多溫暖。

在那演講中,不斷強調她在柏克萊學到的,是讓她知道如何善用所擁有的優勢和資源,追求社會更美好的價值。這是名校塑造出來的學生風範,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追求的理想。
努力的過程才是典範的價值
閱讀更多

努力的過程才是典範的價值

前陣子,一位北一女學生在網路上販賣各學科的手抄筆記,由於內容非常完整且詳細,且是以自己的學習方法記錄呈現,引起熱烈討論和搶購,據媒體報導竟熱銷破百萬元。

最近,另一位以學測48級分,申請上多所國立知名大學資工系的學生,則選擇將37頁備審資料大方的公開在網路上,內容圖文並茂,重點清楚,尤其參加各種資訊競賽的紀錄和投入各種程式設計運用的經驗,讓許多網友崇拜不已。

這兩則個案,因為切中升學議題,自然引發許多關注,但真正形成話題的原因,應該是他們都提供了許多人期盼的「學習樣板」,而且是頗具難度的樣板。

上課做筆記,本是學生都該做的基本功,但多數學生嫌麻煩,敷衍了事,寧願拿別人整理好的來參考;明確設定志向,花時間心力去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也是學生應該有的樣貌,但多數高中生懵懵懂懂跟著上課放學過三年,到畢業前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方向在哪?

換句話說,可貴的不是那筆記或備審資料,而是兩位學生對學習的認真和堅持,能掌握自己的目標,並且願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許多人喜歡學習典範,總覺得他人的成功經驗,應該可以複製在自己身上。

然而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積極的意願,缺乏清楚的目標,再多的典範或樣板,都難發揮效果。也就是說,若只看到那些表面的豐富,想複製華麗的樣板,卻忽略背後的付出,那是難竟其功的!

就如一位有心的高中老師在網路上分享,他特地買那份筆記給學生看,不是要讓學生知道別人怎麼做筆記,而是要讓學生了解,他們眼中的學霸是多麼努力!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