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改變需要勇氣和堅持
閱讀更多

改變需要勇氣和堅持

12年國教實施2年,有民間團體近期調查發現仍有超過7成學生認為壓力變大,更有家長團體斷定12年國教徹底失敗,期待未來執政的新政府能重新開機,恢復基測入學制度。

教育部也公布官方的滿意度調查,發現有8成認同12年國教能達到適性入學的目標,近5成學生認為能接觸更多課外知識和活動,雖然僅有3成7的學生認為升學壓力減少,但當中以社區高職學生認同壓力減輕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社區高中,明星高中學生感受壓力減輕的則不到2成。

12年國教推動過程中的確出現很多問題,但要實施才2年的制度明顯減少升學壓力,或立即改變累積已久的社會觀念,實在也太不切實際了。如果第二年的制度修正已讓問題減少,就表示其仍在對的方向上,應該要繼續研究改進,而不是直接走回頭路,回到那問題更明顯的基測入學制度。

至於升學壓力這件事,制度只是原因之一,家長的態度恐怕才是關鍵,只要有競爭就一定有壓力,想選擇愈搶手的明星學校,競爭壓力自然就更大。

但那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12年國教的精神之一便是希望透過均質化和優質化,讓「多數」學生可以不用太在意學校排名而就近入學,實際上這樣的現象也已經發生,只是比例還不夠高,而這種觀念的改變,更需要時間和「堅持」才能做到。

教育觀念、制度和作法是相互牽動的,許多的改變要多方面同時進行才能奏效,如果家長不願意揚棄傳統的升學主義思維,老師不能改變傳統應付考試的教學模式,政府不能勇敢地堅持對的政策方向,那多數的改革都很難成功,那不僅犧牲學生的學習,還影響國家未來的人力發展。
讓孩子務實看待理想
閱讀更多

讓孩子務實看待理想

約莫2、30年前,台灣的高職五專及大專院校發展最興盛的科系,大概就是電子資訊相關科系,也為往後台灣產業培養大量相關的人力和人才。而近5年最夯的科系,應該非餐飲科莫屬,光是台北市高職就增加了30幾個餐飲科班級,幾乎成了許多高職招生的重點。

然而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的資料,去年餐飲科畢業生直接就業的比例僅約2成,除了部分繼續升學外,不少學生是在實習過程就忍受不了基層餐飲工作的辛苦,還沒真的入行就決定改行。

這個現象其實不只在餐飲的產學界中出現,許多企業主都在抱怨年輕人對工作有過度理想的認知,或者只想輕鬆就業,不願意吃苦,不想承受壓力,一進入職場發現和想像的差距太大,很快就適應不良而寧願放棄。

年輕人的價值觀念雖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但教育還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長久以來,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以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引導孩子「拿到好文憑,就能找個輕鬆又賺錢的好工作」這種觀念。

結果升學主義讓孩子只專注在書本考卷,忽視了現實社會的真正樣貌,也看輕了讀書以外的志向探索與能力累積。一出了學校,才發現工作不是單純的選擇填充題,才知道成功不是唾手可得。

實務工作的酸甜苦辣,是難以在課堂中靠講述就能體會的,而學校所學的也只是基礎,能直接派上用場的實在有限。

我們的教育應該更重視學與做的連結,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實作,才能讓他們看清理想和夢想的差別,務實的規劃目標,面對必要的修煉與挑戰。而不是以為拿個證照,記得食譜,穿上廚師服,戴上廚師帽,就可以當個名廚了!
讓國三有最精采的最後一個月
閱讀更多

讓國三有最精采的最後一個月

「會考考完了,學生到學校要上什麼課?」這可能是最近幾周很多國三老師頭痛的問題。以往國中基測考2次,學生畢業前還得到校複習和測驗,去年雖然改成1次會考,但還有特招可以當做下一個準備目標,今年多數縣市不辦特招,於是會考結束到畢業前長達1個月的空檔,學生和老師便頓失上課目標。

對國中來說,這雖然是從來沒有遇過的情況,卻也是在今年會考遊戲規則確認後,就可意料到的問題。只是看來多數學校都不太在意,沒能事先做好完整的規畫,僅能讓各科老師自己想辦法「填空」。

認真點的老師會設計課程,讓學生做專題報告或主題式的學習;有些則安排校外教學或參訪,也順便讓學生調劑身心;也有的乾脆在教室裡放影片給學生看,有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習就看老師的用心程度;總而言之,各地各校各班的因應方式就有如八仙過海一般,只能各顯神通了!

危機有時也是轉機!升學壓力短時間難以化解,這多出來的空檔,或許是彌補過去3年國中學生應該享有的多元學習,也讓有教學理想的老師多些展現教學創意的機會。

例如,課程採取更自主有趣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主題,主動擴張各領域學科的學習深度和廣度。還可加入生涯探索的元素,引進家長或社區資源,讓學生利用這段時間多認識未來的學習和職業選項,好好思索自己未來的方向,這1個月的學習,可能是3年來最精采的一段。

然而,在長期考試引導教學的習慣下,老師是否有能力創新教學?如果老師個別能力有限,學校能否發揮團隊力量共同設計課程?這也會是未來校長們在教學領導上的另一個挑戰!
營造快樂學習環境
閱讀更多

營造快樂學習環境

最近拜讀了彭明輝教授的新書,雖然該書主要寫給高中、大學或社會新鮮人,希望幫助他們找到職涯與人生道路的發展方向,但對教育工作者與父母而言,也是一本值得細讀,並藉以自省的好書,因為我們的想法和觀念,往往是影響年輕人決定學習或工作方向的重要因素。

彭教授以「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來鼓勵年輕人,但這其實是既樸實又奢侈的期許。

雖然「用心學習」應是自己可以決定,但若學習的內容與方式不是自己所喜歡,那就得有高度的自治力才能做到;「安心長大」本來是每個孩子應該有的基本權力,實際上卻得承受許多對未來的不安與恐嚇,不得已要接受自己不擅長的競爭;在各種無奈與壓力之下,想要「快樂做自己」,更是連大人們都很難實現的夢想。

許多新生兒父母都會說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然而當孩子開始上學,這個心願往往被更多未來的期待給取代了。希望孩子能考前三名、能讀明星學校、能進入知名企業、能當上律師醫師,甚至連結婚生子也有一定期待。

這些或許不會明講,但卻實質存在並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甚至將其轉化成自己的期待,而忽略掉自己真正想要的。無形中,我們成了年輕人能否用心學習、安心長大並快樂做自己的障礙!

當我們經歷了各種人生挑戰與成敗,多少會累積出自己的判斷,也會基於好意,給年輕後輩引導,這是人之常情,只是容易倚老賣老,有意無意地強化自己的想法,結果限制了年輕人試探的機會。

就如彭教授著作的封底寫著「營造一個創意、友善而多元的學習環境」,正是給家長、學校和社會一個修正的共同期待吧!
用專業和態度贏得尊敬
閱讀更多

用專業和態度贏得尊敬

前陣子邀請了幾位專家學者進行一項「2014 校園幸福力-老師幸福嗎?」調查計畫,針對國中、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親訪,探討教師、學生、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大眾等校園關係,結果發現教師的壓力來源前三名分別是家長對孩子的寵愛與溺愛、不穩定的教育政策及家長無法協助教導孩子。

三項壓力中有兩種直接來自於家長。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關懷,已成為老師最大的壓力來源,而這些壓力也讓老師們感受到不受尊重。

傳統社會中「老師」有其崇高的地位,是人人稱羨與尊敬的職業,如今卻有三成的老師後悔選擇教職工作,其中有四成的原因是感覺教師不再受到尊重。要探討讓教師不那麼受尊重的因素可能很多,但如果反過來想什麼是讓教師受到尊敬的原因?或許比較容易找到答案。

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任何職業要受到尊敬,靠的不是世襲的地位,而是「專業」和「態度」,即使基層的勞務工作,若能盡心做出專業,一樣能受人肯定。

教師的專業與態度,除了展現在課堂教學上,更涵蓋了課堂外與學生的互動、與家長的溝通、對理念的堅持與對自我的要求,此外,教師還有「影響學生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是教師更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老師之所以被尊敬,不在於老師這個職業,而在於老師所做的事和所影響的人。雖然環境在改變,教師的專業和作法也需要不斷進步,但有些師生關係的準則是不會變的。

看到教育界每年有很多令人感佩的教師故事,我仍相信只要老師真心為學生付出,盡心展現出其專業,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能感受得到,也都願意回饋萬分的尊崇,並永遠感謝。
國三生的晚自習
閱讀更多

國三生的晚自習

朋友的小孩升上國三,前幾天學校調查學生留校晚自習的意願,孩子拿不定主意,朋友也猶豫了好幾天,同樣從事教育工作的他,實在不希望孩子和三十年前的自己一樣,每天披星戴月拖著疲憊身心回家後,梳洗完還得繼續挑燈夜戰,幾乎喪失和家人共進晚餐與分享生活的機會,最後還是決定不讓孩子參加晚自習。

聽了實在感慨,教育改革已久,九年一貫課程也實施多年,各種創新的教學概念被引入教育現場,但國中階段的教學模式顯然還是最難改變的一環。

即使十二年國教也已正式推動,許多制度設計仍受限於傳統升學觀念和教學習慣,結果會考依舊是國中教學的主要目的,明星高中的錄取人數仍是國中績效的重要關鍵,一切看來似乎沒什麼改變。

於是國中老師不敢也不需要做太大的調整,因為大家早已習慣用時間換取成效,認為多花時間讀書、多做測驗練習,成績就可以提升。

如果第一線的老師不敢或沒能力改變,多數學生和家長也只能依照學校安排和普遍習慣,小從留校自習或補習家教,大到升學選擇或生涯志向,似乎跟著大家的腳步是最安全妥當的,不需考量自己真正的需要與能力,如此下來,適性學習就只是空談。

從基測到會考,常見到輿論批評政策制度設計不當,讓學生的壓力有增無減,卻往往忽略自己可能就是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如果大人們無法跳脫窠臼,守著過去的觀念和作法,不願意承擔改變的風險,那又怎能讓學生感受學習樂趣,進而培養思考和創新能力?又怎能期待他們感受生命的美好,進而勇敢追求自我的實現?
暑假 讓孩子自主學習
閱讀更多

暑假 讓孩子自主學習

學期結束,炎炎夏日伴隨著午後雷陣雨的暑假到來,雖然放假總是多數人期待的一件事,然而對不同年級、不同地區的孩子與家長,暑假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

現代家庭父母都在工作的多,相對而言能陪著孩子過暑假的越來越少,因此孩子放暑假反而成了家長另一個傷腦筋的課題。偶而挪出一點時間帶孩子出遊,其他時間還是得做好規劃。否則放著孩子自己找事情做,孩子很可能就成天窩在家裡依賴著電腦電視磨時間。

那些一年後即將面臨升學考試挑戰的學生,通常暑假就會被要求進入備戰狀態,開始在書桌上堆疊各種參考書測驗本,並在大大小小的複習考中度過暑假。

儘管面對升學壓力必須如此,家長還是應該注意孩子的身心平衡發展,尤其足夠的休息和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當身心獲得適度的調劑放鬆,才能累積更多能量往前衝刺,否則一開始就把橡皮筋拉緊,到最後很容易就會疲乏的。

除了學校安排的輔導課以外,多數家長會讓孩子參加一些課外的學習課程,因此暑期總是各種夏令營和才藝班大熱門的時段。

父母在選擇這類課程時,最好能多考量孩子的興趣,才能為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和豐富的收穫,如果過度以「培養競爭力」作為選擇課程的考量,反而容易產生反效果,讓孩子暑假增加痛苦指數。

其實家長可以換個方式,從孩子感興趣的主題著手,一起討論學習方法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而家長只要給予必要的支援協助,以及適度的目標達成獎勵。如此一來,暑假反而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大好機會。
該檢討的 不只是制度
閱讀更多

該檢討的 不只是制度

隨著第1屆國中會考成績揭曉,教育部公告了會考級分人數百分比後,大家關注的問題「都在學生該怎麼填志願序,才能進入心中的第1志願?」教育團體批評填志願序像在賭博諜對諜,許多家長和學生心急如焚,學校也不知該如何輔導學生,整個免試入學方案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各界也罵聲連連,逼著教育部現在就喊著明年會全面檢討會考制度。

任何新制度上路,都會有檢討空間,免試入學方案也的確有許多該改進的問題,但在檢討制度之前,我們得先釐清問題的根源,並對核心價值有足夠的共識,才能夠朝同樣的方向去改善。

既然12年國教希望淡化明星高中的迷思,減少升學考試的過度競爭,那麼就不該用過去的習慣來批判新制度的價值,更不該期待新方案的設計要能維持那毫無道理的排名。我們該先檢討的,或許是我們正在用什麼教育觀在引導孩子?

當我們聽到學生因為差一級分而痛罵「該死的作文」,看到孩子因為不知該如何填志願序而「面臨崩潰」,教育工作者該有所警覺,何以讓孩子對一個人生中的小關卡看得這麼嚴重?何以讓家長覺得差個一兩志願就好像沒了未來?是否因學校不斷強調前3志願才是明星的觀念?當學校老師鼓勵孩子去拼特招時,是否真的認為那些高中的辦學品質或特色有很大的差異?還是只為了滿足那一點點排名的虛榮心?

教育觀念的改變非常難,常要面對強大的外在壓力,教育人員需有堅定的信念,也要有自我檢視和改變的勇氣,否則不僅無助於教育問題的改善,甚至成了改革的阻力而不自知。
頂住壓力 才能堅持理想
閱讀更多

頂住壓力 才能堅持理想

第1屆國中會考已經結束1個多星期,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機關還在為了如何公布會考成績級距人數拿不定主意,不僅讓原本就有疑慮的家長感到更加恐慌,也讓12年國教的理想性面臨挑戰,各界都在看我們的官員要如何在堅持與妥協中做出抉擇。

家長們對12年國教入學方式的質疑,幾乎都來自於一個公平性問題,而此公平性則建立在把過去各高中的入學分數排名和其學校優劣畫上等號的假設,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如果被放在「以前」錄取分數較低的學校裡,就是所謂的「高分低就」,對學生不公平。

然而現今的公立高中排名,主要取決於錄取學生的考試成績,並非學校辦學的績效,社會持續以傳統排序來斷定這些學校的優劣,對學校一樣不公平。12年國教若希望減少高中升學壓力,促成國中教學正常化,就必須打破傳統高中排名的迷思。

教育部推動高中職優質化和均質化已經多年,照理說各高中之間的辦學品質和教師專業並不會有太大差異,但顯然還無法扭轉家長既定印象,而免試入學方案可以是破除迷思的臨門一腳。

雖然改變的過程一定會有陣痛和阻力,需要時間調整和適應,但若是符合教育理想,且有其必要性,政府和教育單位就應該有所堅持,並花更多心力去溝通和說服。

政府在制定這些會考制度時,就該知道會面對這些舊觀念的壓力,也該先規劃好因應措施。如果無法頂住壓力,不斷的在特招比例、比序條件、會考成績等制度上妥協修改,讓舊思維主導著新政策,那12年國教的理想就會成為空談,大家又只是白忙一場。
積極開放才能落實國際教育
閱讀更多

積極開放才能落實國際教育

這幾年台灣學校的經營內憂外患,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威脅學校生存,國外大學積極來台招生,最近香港大學提供高額獎學金來台搶優秀學生的新聞格外引起注意,台灣教育必須和國際銜接,又面臨國際競爭的微妙關係。

早年家長提早把學生送出國留學,大部分是因為不滿國內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環境,或者不願意被困在升學壓力之下。然而近年來發現,除了不認同中學階段僵化的學習型態因素仍存在,越來越多家長看重的是孩子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國內大學不僅在世界大學排名中難有顯著地位,國際化的程度也普遍不足,因此選擇讓孩子到國外就讀大學,一方面培養語言能力,增加國際視野,也希望提高未來在世界各地就業發展的機會。

有些私立中等學校早就觀察到這波國際化的趨勢,除了在課程安排上提供雙語甚至全英語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申請國外大學以外,也積極在課程上建立與國際學校的連結關係,包括與國外高中或大學的課程合作、開辦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P)、成立國內SAT或AP測驗中心、申請WASC國際學校認證、導入國際文憑課程(IBDP)等。

可惜的是政府推動國際教育的積極度不足,對相關法規採取保守(或保護)的態度,讓想積極發展國際教育的學校仍覺得綁手綁腳,只能各自找空間發揮。相較之下,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早就是國際化教育的已開發國家,連中國大陸政府對國際教育的態度都比我們更開放、更積極。

再者,真正落實國際教育的成本非常高,若政府資源無法有效挹注,或者法令無法鬆綁,各級學校能發揮的空間仍然非常有限,國際教育就更難普及了。
要先適性 方能揚才
閱讀更多

要先適性 方能揚才

前兩周看到同仁分享1則校內學生的好消息,1位就讀國三的劉同學,剛滿15歲,已通過國家丙級中餐技術士證照考試,朝著他開餐廳的目標邁進!這位看來靦腆,也不多話的小男生,從小喜歡烹飪,在家長的支持下,利用課餘時間找師父學習廚藝,在廚藝教室中他的年紀最小,卻有著清楚堅定的志向,這份執著讓人佩服,尤其是他父母親開放明理的教養態度。

這看似簡單的放手,對許多現代父母來說,恐怕得歷經內心萬般折磨!在升學率、錄取率都創雙高,文憑已越來越不值錢的台灣,「行行出狀元」的老話,聽來卻有點八股又諷刺。

表面上我們總是鼓勵學生多元發展,但多數人在判斷學校的檔次時,還是很難跳脫世俗價值。所以每年升學考試結束後,媒體報導預估的分數不外乎名校名系,當有高分考生的選擇與一般期待不同時,也會成為媒體焦點。

學生、家長,甚至學校老師都會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壓力下,去面對孩子學習志向的抉擇。我們有多少孩子能勇敢依照自己想要學、想要做的方向走?尤其是成績表現較好的孩子就更難了!當然,前提是這些孩子要有機會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看到馬祖中正國中讓全校學生從國一開始,到社區甚至台灣島內體驗各種職業,希望學生畢業前了解高職的15個學群。相對的,都會區的國中生有沒有安排這樣的機會?還是我們的觀念上就認定,只有偏遠地區或不擅長讀書的孩子,才要去了解職業類科的學習內容?如果「適性揚才」是12年國教的重要精神,我們似乎花太多時間關注如何揚才的升學制度,而忽略幫學生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是換湯也該換藥的時刻了
閱讀更多

是換湯也該換藥的時刻了

末代基測結束,無論表現如何?都要先恭喜今年的考生們,終於完成階段性任務,未來的發展,關鍵還是在自己的態度和能力!

明年起十二年國教就要正式上路,有人說今年孩子是背水一戰,如果沒考好,明年參加十二年國教很不利。想起過去高中聯考改成基測,大學聯考改成學測和指考,也總是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好像這些制度一有閃失,會讓那些考生掉入悲慘世界,難以挽回!事實證明,這些制度儘管不完美,也不會造成天大的災難,頂多就是教育現場的改革未如預期,讓學生繼續面臨另一種形式的升學考試壓力吧!

當然,也有人用當年實施九年國教的成功例子,期待十二年國教能帶來新契機,我也很希望如此。當年決定自己創辦幼兒園到高中一貫學制的學校,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為了讓國中生學習正常化。即使如此,這十年來仍不免受到基測影響,難以完全實現理想,學校在許多課程規畫上還是綁手綁腳,教學設計上也仍有顧忌,擔心的就是那些要參加基測考試的學生會不會少了「考試競爭力」?基測退場,取而代之的會考是否能化解這個壓力?我想沒人敢確定。尤其,當我們都用「取而代之」的角度來看待會考這件事,思考的還是會考如何更「精準」區分學生能力?討論的還是特色招生能有多少比例?那這次的改變,恐怕又只是「換湯不換藥」了!

近來期末常可看到康橋校內舉辦學生專題研究發表,無論小學或國、高中,無論課業成績如何,孩子們都能站在台上自信地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真的讓人興奮和感動。我深信,學生需要的就是多元的學習機會和舞台。也期盼大家趕緊跳出「入學方式」這個泥沼,花心思為國、高中教育注入更多活水,讓孩子學得更精采。
抽籤有那麼可怕嗎?
閱讀更多

抽籤有那麼可怕嗎?

面對十二年國教基北區許多明星高中職可能面臨抽籤入學的問題,教育部為了兌現「免抽籤」的承諾,在玩不出其他把戲下,決定將原本分三級的會考成績,「必要時」增加為七個等級。即使如此,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同分抽籤,只好連「增額錄取」都用上。看來,教育部若非無力堅持十二年國教的政策理想,就是當初政策制定的專家學者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不足。

當各縣市宣布免試入學比序的條件後,各界很快就推斷基本區不少高中職將面臨比序同分,只好抽籤決定的情況。其推論過程淺顯易懂,所以當教育部提出「零抽籤」的支票時,就懷疑教育部是過度樂觀,還是另有法寶?結果看來是前者,教育部認清事實後,只好再拿出這個毒藥外的糖衣,看似要解決家長對抽籤的恐慌,卻罔顧增加會考壓力的問題。

令人不解的還有,國民義務教育中,對於國小和國中一年級新生入學都設有抽籤制度,何以十二年國教的高中新生這麼害怕抽籤?當初政策制定就把「抽籤」納入比序方式之一,代表專家學者們也想到會有這樣的可能性,也認為抽籤是「正當」管道,那麼教育部為何又要堅持「零抽籤」?基北區當初選擇用最少的比序條件,應該也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怎麼又把抽籤的壓力拋回給教育部?教育部從會考成績分級下手,以為只是多分四級,是否又低估其對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影響?

政府在許多面相都展現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決心和理想,唯獨在面臨明星高中的需求壓力時,卻節節退讓,令人惋惜。任何制度的改革,一定會面臨既得利益者的挑戰,政府必須擇善固執,堅持理想,更要有面對壓力的擔當。否則像這樣一直在理想和現實上無限拉鋸,讓民眾無所適從,教改的苦難將難以退散!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